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ass日本少妇高潮pics-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

鄭一軍會長紀念中國建筑業協會成立二十五周年專文

  • 來源:
  • 點擊量:36,142
  • 發布時間:2011-12-16
  • 分享到:


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建筑業協會會長 鄭一軍

   
     中國建筑業協會自1986年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25個年頭。在這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我們親身經歷了建筑業突飛猛進的發展,見證了中國作為一個建筑業大國的崛起。

  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2010年建筑業總產值達到了96031.13億元,比1985年增長了140多倍;建筑業增加值達到了26714.4億元,比1985年增長了60多倍;建筑業的勞動生產率達到了203962元/人,比1985年增長了20多倍。這些數據盡管很枯燥,但是,令人信服地證明了25年來建筑業取得的史無前例的發展成就,充分表明了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作用日益增強,也使我們充分聯想起建筑業廣大職工所付出的辛勤和汗水。

  20多年來,我國建筑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第一次舉辦世博會。這兩項盛舉給建筑業的廣大職工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的舞臺。經過改革開放30年以后,建筑行業是否具備建設各種高端建筑產品的實力?這兩大盛事的舉辦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肯定的回答,是對建筑業整體素質的集中檢驗。

  2008年,我們還經歷了汶川地震。第一批趕到汶川地震災區實施搶救任務的是我們建筑業的華西集團職工。這說明,在國家遭遇重大災難的情況下,我們建筑業的廣大職工,充分地展現了自己高尚的人文情懷,同時也檢驗了我們應對突發災害、實施搶險救災的實力。

  此后不久又發生了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建筑業為落實中央應對金融危機的各項政策、確保固定資產投資的完成,作出了應有的貢獻。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2009年增長了23.8%,2010年全國房屋建筑竣工面積達到30.4億平方米。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機情況下,我們仍然作出了這樣驕人的成績,可以自豪地說,建筑業的全體職工通過自己艱苦卓絕的努力,為我們國家的各項建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在回顧二十五年來走過的不平凡道路的時候,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既要看到我們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更要看到我們面臨的空前巨大的挑戰:迄今為止,建筑業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速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生產方式落后,技術進步緩慢,人員素質總體水平不高。這些問題嚴重地制約和阻礙了建筑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重任在前,我們考慮得更多的是,在我國經濟轉型期間,對于建筑業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產業,如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下面,我想專門就此談幾點不成熟的意見:

  一、我們全行業要認真領會中央的精神,充分認識建筑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胡錦濤總書記2010年2月份在中央黨校的一次講話里,對于轉變發展方式,用了以下這么幾個表述。總書記講,轉變發展方式是經濟領域的一次深刻變革,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各級干部、各行各業要增強轉變發展方式的主動性、緊迫感、責任感。我們在今后一段時期要不斷深刻領會總書記關于轉變發展方式是一次深刻變革、刻不容緩的論斷,并用來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

  對建筑業來說,檢驗它的發展方式是否實現了轉變,我認為,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和一些量化的指標。從發展目標上說,就是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使建筑業成為一個具有較高技術和管理水平的現代產業,成為一個低碳綠色產業,成為一個高貢獻率產業,成為一個被社會所尊重的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誠信產業。從量化指標上說,至少應該有這么幾個指標來衡量:第一是行業的勞動生產率,第二是產值利潤率,第三是碳排放水平,第四是這個行業和環境和諧相處的水平,第五是對全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我認為,這五項是衡量、評價行業轉變發展方式最起碼的標準。

  我為什么提這個話題呢?請同志們注意,我前面講建筑業這些年成績的時候,講了總產值、講了增加值、講了勞動生產率,但我有意地沒有講我們的產值利潤率。為什么呢?我們的產值利潤率太低了。全國的統計數字是百分之二點幾,我問了幾個大的建筑集團,好像能達到百分之一點幾就是不錯的了,要是能達到百分之二、三,是把企業搞房地產的利潤也加進來了,而且建筑業是持續幾十年的微利經營狀態。我感覺全國各個行業的利潤率的分布是不是有些畸形,這種低利潤率的水平,是和建筑業對全社會所付出的貢獻極不相稱的,應當說也是令我們全行業的同仁不能釋懷的一件事,是多年來困惑我們的一件事。

  我看到過國內企業和國外同行的對比數據,國內十幾家大型企業產值利潤率是1.78%,國外十幾家知名承包商的產值利潤率是4.8%,比我們高3個百分點。我們在國內和一些行業比,不說金融業、信息產業了,和我們相近的房地產業比,我們的產值利潤率是不到2%的,房地產利潤率是多少呢?建筑施工企業也有很多做房地產,心里更清楚底數。有人講20%都有可能是說低了,起碼比建筑業高十倍,甚至幾十倍。我沒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不敢妄斷,但是要比建筑業高很多,而且不是一般的多,恐怕是不爭的事實。

  這個行業為全社會作出了這么大的貢獻,產值利潤率怎么這么低呢?這種狀況一直令我不能釋懷,也不斷逼迫我深入思考。這么低的產值利潤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狀況呢?多少年的這種微利經營的狀況,對建筑業當前和長遠發展會造成一些什么影響呢?

  我認為第一個原因是產能過剩。建筑企業近年來在市場上面臨著業主壓價和企業間激烈競爭的局面。早些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建筑業的利潤率有專門規定,法定利潤率是2.5%。我們現在比這個法定的標準都低了,為什么?為什么業主的壓價得以實現?如果說一些地方政府希望這個行業產值利潤率不要太高,這里面有可以理解的一面。因為如果是政府投資的話,那么政府從追求投資的最大效益出發,希望建筑業不要多拿,利潤越低越好。但是這樣就會出現另一種情形。如果某地的政府,從各個方面限制著建筑企業的產值利潤率,說通俗一點就是壓價,那么其他的業主,特別是房地產商就跟著坐便車了。他們認為,你建筑企業搞政府工程,有這點利潤就可以了,既然這樣,你搞其他的工程也要與這個利潤水平大體相當,否則我們就不接受。于是乎,政府以外的其他大量的業主就坐了壓價的便車。

  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勞動力的過剩,地方政府安排就業的壓力很大。農民的就業問題如何解決?門檻比較低的行業就成為首選。相對而言,建筑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比較低。于是乎,各地建筑企業持續快速膨脹。因為建筑業的能力過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激烈的競爭,這就又為業主的壓價提供了可能和空間。例如,你張三不干的工程,李四早就在后邊“排隊”了,不是說張三不干后,李四也不干了,遠遠不是這個情況。很有可能是,李四會以比張三更低的價格搶著去干。這就是產能過剩造成過度競爭的惡果。如果地方政府在這個事情上沒有進行必要的調控,而是也巴不得你建筑企業利潤低一點,用這種方式來節省政府的固定資產投資,來提高固定資產投資的效率,那么這個行業的利潤率上得去嗎?所以,從行業內部來講,產能過剩是建筑行業產值利潤率低的第一個原因。

  建筑行業產值利潤率低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們的生產方式落后。

  現在,房屋建筑構部件生產工廠化、現場施工裝配化、主體工程與裝飾工程一體化是很熱門的話題。應當指出,以上講的是單體建筑物的建造方式這個環節。而我下面要講的是建筑業整個行業層面的生產方式,是涵蓋建筑產品整個生產全過程的。我認為當前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建筑產品的生產鏈條被人為地很有可能是違背規律地加以分割了。施工企業現在差不多淪落為“來料加工”了。多年來,項目策劃、融資、設計、施工、采購各環節都是壁壘森嚴,施工圖是設計院做的,在很多情況下材料都由業主方給你準備好了,甚至分包單位都被業主指定了,你就好好組織實施、干勞務吧。建筑產品的生產鏈條就這樣被分割了。建筑產品的生產,并不是沒有創造更多的利潤,而是在這種所謂的分工之下被畸形地分配了,建筑業這部分在一定意義上被剝奪了。就拿房地產開發來說,從創造價值的角度,開發企業應當拿走那么多利潤嗎?從創造價值的角度,這種利潤的分配格局符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理嗎?也有人講,那是因為人家有資本,是資本經營,你的資產太少了,所以資產收益你就沒有。我們資產少,那還不是多年來利潤率過低,沒有積累造成的嗎?沒有積累我拿什么投資呢?其實,開發商的資金大多數不也是從銀行貸來的嗎?

  建筑行業的產業鏈條長期處于被不合理地分割的狀態,這么多年來,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形成這種落后生產方式的體制機制有沒有毛病?有沒有變革的空間?按照總書記所講,轉變發展方式是經濟領域的一次深刻變革。建筑行業的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發展方式,我認為也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

  生產方式落后造成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我們技術創新和技術集成的能力都十分薄弱,全行業難以通過技術進步得到改造和發展。這里也舉一組數字來說明,建筑業全行業的研發經費,平均占GDP的0.09%,不到0.1%。就全國范圍的企業來說,這個數字相當于全國企業平均水平的1/10,相當于工業企業的1/12,是我們不愿意投入嗎?絕對不是!是我們確實沒有能力投入啊!這也是為什么我對過低的利潤率耿耿于懷、不能釋懷的緣由之一。由于技術水平落后,導致近些年來我們的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是接近,而是加大。和德國相比,2005年到2008年,他們的勞動生產率是我們的30至40倍。我們行業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的生存,就只能靠外延擴張,靠外延擴張的結果必然導致勞動生產率低下。10年前,我們全行業人均房屋竣工的面積據說是十幾平方米,最近達到五六十平方米。而發達國家這個指標卻在100平方米以上,甚至于150平方米左右。生產率這么低,又要搞那么多建設,只能是靠外延擴張,其結果就是進一步導致了落后產能過剩,進一步導致了激烈的競爭,加劇了甲方的殺價,甚至誘發了惡意殺價,使得我們越發的增收無望,惡性循環。同時還應看到,在生產方式上,開發、設計和施工嚴重割裂、壁壘森嚴的狀況,沒有辦法發揮施工企業的專業優勢,大大地影響了建筑產品的質量和效益。這種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嚴重之極,無須我再細說。

  我作以上分析就是想要說明,我們建筑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歸根結底就是兩個:一是產能過剩和建設領域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二是落后的建筑產品生產方式。我認為不轉變發展方式,沒有出路。但是我也清醒地認識到,對建筑業這樣一個傳統產業,特別是目前我們又面臨著這么多深刻的矛盾,轉變發展方式是一個艱難的歷程,可能需要我們建設工作者多少代人的努力。正因為如此,才說它是深刻的變革,才說它刻不容緩,我們要深刻認識建筑業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性。2%以下的利潤率再延續10年、20年,對建筑業會產生什么后果?這個問題值得全行業深思。

  二、充分發揮協會在促進全行業轉變發展方式中的作用,做出一點應該做的和能夠做的事情

  在轉變發展方式中,政府、企業、協會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各自的作用。政府是關鍵,企業是微觀主體。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實事求是地講,協會應該和能夠起到的是橋梁作用、推動作用、促進作用。我想了四個詞,第一是“傾聽”,我們要傾聽眾多的微觀主體和研究建筑業的同志們的聲音——他們對情況的分析,他們的認識,他們的主張,他們的需求。第二是“調查”,我們要抓住一些關鍵的環節來進行調查,弄清情況。第三是“研究”,現實中有這樣的情況,這樣的矛盾,這樣的問題,這樣的需求,我們要組織力量進行研究。如果我們研究有一定的心得,研究出一點有價值的建議,我們就要去“反映”,即所謂建言獻策,這是第四。總起來說就是傾聽、調查、研究、反映。我這個調門是不是低了點呢?我看能把這八個字做到了就很不容易。

  按照這個原則,在今后幾年里,我們應當做點什么事呢?我想是不是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些努力:

  第一,要促進企業外部環境的改善,推動良好市場環境的營造。當前,企業集中反映了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歸納為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希望繼續完善資質管理,切實發揮資質管理對全行業調控規模、優化結構的作用。2001年,在資質管理上有一次較大的改革,當時的目標很明確,通過資質管理制度的設計來調控規模。當時在進行制度設計的時候是有具體指標的,是想把施工總承包的企業壓縮20%。資質就是門檻,門檻放開,調控規模那不是空話嗎?為切實發揮資質調控規模、優化結構的作用,當時把施工企業的資質分為三個序列: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勞務承包,以此來調整企業組織結構。施工總承包企業壓縮了以后去干什么呢?發揮你的優勢去搞專業承包,搞勞務服務。

  大家反映,目前企業還是希望讓資質管理、讓市場準入制度能夠繼續發揮作用。比如說特級企業,當初我們設想,是為了樹立一些品牌龍頭企業,“航空母艦”式企業,特級企業不要超過100家,100家已經很不少了,但是現在有260多家。這里就有一個問題,是那個時候確定不要超過100家對建筑業更合適,還是現在的260來家更合適呢?我們想繼續調查研究,使資質管理這種制度設計能夠達到預期目的。

  第二個問題是有很多企業建議,我們現在是不是到了這樣一個時候,就是針對不同的資質等級,規定有區別的經營規模,遏制業主盲目追求高資質企業的現象。現在存在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是掛靠,甚至有人說掛靠應該合法化,可見這種行為的猖獗。為什么要掛靠呢?實際上有很多的工程,它不需要特級資質企業,一級企業也不一定需要,二級企業去做就完全夠了。但是它那個單位的有關領導人就會說了,咱們招標的時候能找特級的為什么要找一級的,能找一級的為什么要找二級的?可見都是盲目追求高資質企業。高資質等級企業不可能有人力、物力等資源去干那么多工程呀,低資質的企業怎么辦呢?于是“掛靠”這種行為就大行其道,逐步司空見慣了。我們對掛靠“聲討”了這么多年,效果甚微。因此有的企業提出來,是不是可以規定一下,比如說像上海建工、北京建工這樣的企業,一億元以下的項目就不要做了,一級企業5000萬元以下的項目不要做了,你讓出來。當然具體怎么劃分要進行很詳細的測算,這里只是舉例而言。其實新加坡和香港早就這么做了,到現在也還是這么做的。這樣大家就不在一個平臺上打亂仗了。甲方也就清楚,你這個項目去找那個特級企業干什么?也就沒有一種力量誘使低資質的一定要去掛靠高資質的了。很多企業提出來,看看這個辦法是不是到時候了,是不是可以在一些地區先試一試,通過試點,摸索出經驗。

  第三個問題就是招投標。沒有一個國家比中國的招投標制度定得更細,“花樣”更多的。我們是不是可以學習一些發達國家,市場秩序良好的國家,還有一些國際金融機構通用的招投標規則。看看人家怎么做的,通過好好的學習,認真總結我們這些年來的經驗和不足,提點新的更加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幾次座談當中,有相當多的企業提出這些建議,我看這些建議也值得考慮。有個大城市的招投標是這樣做的,誰最接近標底誰得,超出這個標底±2%就出局。其他地區也有一些新的做法。這些方法用意都是好的,但是究竟效果怎么樣呢?很值得思考。

  第二,大力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和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對目前建筑業的生產方式做一些適當的轉變,努力打造更加完整的生產鏈條,使施工企業在整個建筑產品生產鏈條中發揮更大的專業優勢,獲得更大的利潤。

  大家提了一些建議,我覺得比較有意義的有以下幾個:

  第一個建議是希望能夠采取有力的措施,培育以工程總承包為主要經營方式、為用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工程公司。國外的很多工程總承包商都是從策劃、融資、設計、施工到試運行,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當然這不是說哪個公司都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自覺地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下大力氣來培育,使這樣一批企業成為全行業的骨干,為企業能夠服務于建筑業完整的生產鏈條打好基礎,起到示范作用。真正實現提高投資效益和工程質量的目標。我看這也是我們“走出去”的需要。

  第二個建議是要充分適應新的市場需求,促進一些專業承包公司做強做大。比如對節能、清潔能源等技術的需求,都越來越大。在這方面有技術優勢的專業承包企業要做強做大,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第三個建議就是要推動設計施工生產組織管理方式的改革。轉變生產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近期,施工企業能不能往上延伸一點,把這個產業鏈條做得完整一些。我一直有個期望,就是能不能在今后幾年,我們推動由施工企業進行施工圖設計,能不能把由施工企業做施工圖設計作為轉變生產方式的一個突破口?國外就是這么干的,我們也呼吁多少年了,為什么不行?

  第三,要推動施工企業建立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要改變現在一個項目經理一個樣的做法。我們能不能做個分工,協會組織制訂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的通則,大企業建立質量安全的企業法規,小企業制訂施工質量安全手冊,不管誰來當項目經理,不管誰來做這個事,都有一個標準化的文件規范。

  我一直在強調提高質量安全水平要做兩件事,政府要建立監督體系,企業要建立保障體系。企業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的工作我們協會應當推動。

  第四,以節能減排為突破口和抓手,來推動全行業的技術進步,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邁進一步。這里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要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技術。第二要繼續不遺余力地推動建筑材料的升級換代。我們要從建筑產品生產最基礎的環節———材料著手,我已經講過好多遍了,還是要再講講。我們現在建筑用鋼的強度和混凝土的性能比國外要低一到兩個等級。大家都是行家,你們回去算一下,低一到兩個等級,對鋼鐵和混凝土的浪費是多大的數量,你算一算就知道,那是天文數字。我們現在用的鋼材多數在國外早就淘汰了,關于水泥,有人給我提供了一個數,說我國現在有80%的生產能力是可以生產高標號的,但是都拿去生產低標號的,因為高標號的水泥沒有市場呀。這方面太落后了。最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修訂了鋼筋混凝土設計規范,把建筑用鋼筋強度和混凝土性能提高了一個等級,這個規范已經發布實施。我們還要和有關部門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高強度鋼筋、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項目上盡快推廣使用。我們認為,經過3年左右的推廣,應該把使用高強度鋼筋和高性能混凝土作為強制性條文,徹底淘汰落后的建筑材料。

  第五,探討如何建立政府主導、協會組織、企業參與、分工協作的人才培訓體制。這項工作應抓住兩個環節,一個是按照部里的統一部署,做好建造師的繼續教育工作。另外一個是,我們設想,可否選擇幾個關鍵的技術工種,聯合那些對口的職業技術學校,針對技術工人進行培訓。德國和日本在技術工人的培訓方面,有非常好的經驗。我們出國考察也不少,但沒有人來認真地學習、總結和運用。

  第六,要始終堅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針對轉變發展方式當中的一些重要的課題,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一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我講兩方面,一個是我們要抓住一些影響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全局的重大課題,組織專門力量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務期取得成果,這個問題擬另文討論,這里不細講了。另一個是我們能不能在這幾年里努力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備的行業統計體系。現在的數字,在用的時候真是戰戰兢兢,不知道要出什么漏洞。現在有一份月度快報,對我們了解全行業的運行情況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有不足。我們現在特級和一級的企業是7300多個,實際上現在我們只能統計到4500個,約60%,因為不是科學抽樣,那這個數字可供參考的價值是不是會受很大影響呢?一些企業現在是愿意報就報,不愿意報就不報,這么長時間都是如此。這個問題必須盡快解決,有的省協會已經在做這項工作,很有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要共同努力,為建立科學完整的建筑行業統計體系,向前邁出一步。

  我認為以上這六個方面,從協會的地位作用出發,在轉變發展方式方面應該做的也能夠做到的事情。這么做是不是合適,提出來請全行業的同志們共同研究。

  關于協會如何開展工作的問題,這里只簡要談談在推進轉變發展方式過程中,協會工作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著重強調一下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加強調查研究和組織各類活動之間的關系。組織企業喜聞樂見的、對企業有助益的各類活動,當然是協會一個重要的工作,應該繼續做好。調查研究是我們協會履行三項職能的基礎、前提和依據。只有通過調查研究,真正把企業的情況、需求搞清楚了,我們提供的服務才有針對性,規范行為才能夠有的放矢,反映訴求才能夠比較有價值。所以我們必須要處理好這個關系,把調查研究放在協會工作的首位。我們長期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產學研脫離很厲害。我們要確立一個目標,就是要通過產學研密切配合的方式,逐步建立建設管理的理論體系,哪怕是一個理論框架也好,為我們建筑業的科學管理、科學決策建立一個理論支撐。

  二是要處理好規范行為和評比表彰的關系。簡而言之就是建立兩個機制:一是激勵機制,二是約束機制。當前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約束機制,我覺得我們的行業公約太虛,不實,只是舉個手,簽個字就完事了。既然中央確定了協會要規范行為,我們協會應該在建立兩個機制方面下工夫。

  三是要處理好中建協全面履行自己的職能和充分發揮地方協會、專業分會作用之間的關系。總體來說兩者的關系還是密切的,但是真是說要擰成一股繩、上下結合來開展工作,那還有相當的距離,所以要處理好這個關系。

  此文重點是講講我對建筑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一些初步的思考和體會。我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經過全行業共同努力,在全社會的支持下,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為解決我們面臨的困難和矛盾,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現代產業、低碳綠色產業、高貢獻率產業、誠信產業的發展目標,更好地發揮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支柱產業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
關注中國建筑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