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ass日本少妇高潮pics-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

讀王寧副部長合肥會議上的講話有感

  • 來源:
  • 點擊量:47,232
  • 發布時間:2014-08-11
  • 分享到:
汪士和
 
  今年5月7日住建部在合肥召開了“全國建筑業改革發展暨工程質量安全工作會議”,王寧副部長講了三點意見: 一是建筑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深化建筑業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三是建筑業改革發展需要重點研究解決的若干問題。
  筆者沒機會到現場聆聽,后聽參加會議的同志回來說會場上和會場下的氣氛都非常熱烈,很羨慕參會的同志,于是托朋友從北京寄了一份講話稿給我,認真拜讀。緊接著住建部在合肥會議基礎上下發了“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建市[2014]92號)五個方面,二十三條。體現了住建部新的領導班子雷厲風行貫徹落實黨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意志。
  王寧副部長的講話通篇沒有空話,很接地氣,看得出是做了大量調查研究的,對于建筑業改革發展中的問題針對性極強,對下一步的主要任務:概括起來三句話:第一,全面推進改革,包括管理方式、監管方式、建立統一開放的建筑市場等。第二,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包括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兩個轉變。第三,要牢牢守住質量安全底線。并且提出“必須堅持以市場化導向為原則推進建筑業改革”,“必須堅持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推進建筑業改革”,“必須堅持以創新完善政府監管機制為導向推進建筑業改革”,太好了,這個講話順民心,合民意,作為一個建筑戰線老兵,舉雙手贊成。建筑業是個行業,是個有著4500萬從業人員的大行業,不能從屬于“建設事業”的概念中一帶而過,建筑業發展中碰到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已經是客觀存在很多年了,能直面問題、用改革的決心解決問題,建筑業就能取得大發展。按三口之家算,建筑業涉及中國一億三千多萬人口,建筑業的事辦好了、發展了,對我國到2020年的“雙倍增”目標,絕對是能做出大貢獻的。
  作為行業主管部門,一不用為企業籌資金,二不會為企業找項目,能做的和應該做的就是建立統一、公平、規范的建筑市場,因為這是企業無能為力的。
  王寧副部長報告中說:“消除地方壁壘、建立全國統一的建筑市場,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廣大工程建設企業的迫切需要,更是建筑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他講到問題的要害,要想堅決消除市場壁壘,必須要下猛藥。對情節嚴重的進行全國通報,看看還有沒有人再搞地方保護?關于地區封鎖問題,企業和協會已反映多年,結果是不僅沒改觀,反而作為“經驗”被多個省仿效。究其原因:一是為了本省的稅收和建筑業政績,二是本省一些未改制的企業觀念比較陳舊,要求當地行業主管部門設置些門檻,把外地企業擋在市場外,保護落后。
  從增加當地稅收的做法,過去是營業稅交在項目所在地,下一步“營改增”之后,增值稅交在企業所在地,所以有人想出要求外地企業成立獨立子公司的一勞永逸的做法,稅還得留在當地,至于完成產值就名正言順地算當地完成了。據了解,這方面的弄虛作假更是離譜,為了建筑業產值政績好看,為了在全國的排名前移,把別人完成的產值算到自己頭上,這有意思嗎?住建部建市(2014)92號文件,給這些地方保護做法以當頭棒喝。堅決擁護各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為建立統一開放的建筑市場而樹立真正的權威。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日新月異的變化,老百姓有目共睹。但也有說不出的遺憾:一方面千城一面,成片成片火柴盒式建筑;另一方面不惜支出巨額設計費給外國設計師,拿中國當許多“奇特異”的建筑試驗地。建筑毫無疑問是歷史與文化傳承和展示的重要載體,如果設計單調或奇型怪狀,那又怎么體現中國的五千年傳統文化?王寧副部長把提高建筑設計水平的問題放在重點研究解決的第二個問題,足見其對設計創新的高度重視。
  關于工程招投標改革的問題,這次合肥會議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大家認為早就該改了。根據中國統計年鑒資料,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到位資金409675.6億元,國家預算內資金18958.7億元,國內貸款51593.5億元,利用外資4468.8億元,自籌和其他資金334654.7億元,也就是說國家預算內資金占投資總額的比重僅為4.63%,即使加上國內貸款資金,二部分合計占投資總額的比重也僅17.22%。過去由于招標范圍過大,把所有資金項目按照一種模式來管理,實在沒有必要,也沒有道理。非國有資金投資項目如果也不分青紅皂白必須招標,那就使出資的招標人自主決策權受到很大限制,這就好比個人拿錢到商場買東西,式樣、價格都是自己選擇,反而到了工程項目,這么大的“商品”,投資人自己卻做不了主:隊伍別人定的,價格按游戲規則必須是最低的,最后質量如何得靠碰運氣,隊伍好工程質量就好,萬一中標的是素質差的隊伍,那就倒霉了。所以目前實際上非國有資金項目采取邀請招標,最后招標走過場,大家都認為這真是多此一舉:他是出資人,難道他愿意建成質量不盡如人意的建筑?這從道理上都說不通。所以把監管方式變一下:要求投資項目的業主選有相應資質的單位、依法履行建設程序、辦理有關施工許可手續、以及對業主在施工過程中履行合同行為進行監督。這種改革不僅節約了大量行政資源,也減輕了企業負擔,何樂而不為?
  工程招標投標改革的最大亮點是明確提出加強對業主發包行為的監管,一針見血指出“業主發包行為不規范是建筑市場秩序混亂的源頭問題”。由于法律的缺失,業主發包行為不規范一直是困擾建筑市場的頑癥,如果行業主管部門不加大監管力度,那些自以為有錢的投資人,在建筑市場上就真要無法無天了。隨意肢解工程,任意指定分包單位和材料供應商、以履約保證金名義逼迫施工企業帶資、墊資承包等,如果發生質量安全問題,以總包負總責為由,把責任推得干干凈凈,這到哪兒說理去?
  王寧副部長就建筑業改革發展需要重點研究解決的若干問題,一共列舉了八個方面,可圈可點之處甚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點贊”了。筆者認為既然黨中央號召是“全面深化改革”,那么有些當務之急的工作,恐怕也得納入未來五年建筑業深化改革發展的工作任務之中。
  第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建筑業雖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建筑業的產業地位至今未能明確。國家2009年公布了10個產業振興規劃,包括鋼鐵、汽車、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和物流業,建筑業榜上無名。有沒有發展規劃,產業地位是不一樣的,盡管我們行業自己說建筑業也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對拉動經濟增長、解決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有些業外的同志就不以為然了,江蘇某建筑強市過去召開建筑業工作會議市長、市委書記都要到會致詞,但現在居然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沒提建筑業一個字。在一些省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洋洋灑灑上萬字的報告,也沒建筑業什么事。所以建筑業要在經濟生活中有一席之地,一定要有產業地位。有了產業地位,才能爭取到相應的產業政策,這對行業的發展非常重要。
  第二,招標投標監管方式改革進行試點,這是一大進步,但是不顧中國國情及市場外部環境采取最低價中標,這對建筑行業、建筑企業乃至工程質量的傷害都是巨大的。正是因為有最低價中標的規定,有些企業惡意低價搶標才能得逞,不能簡單規定不得低于成本價,這沒辦法考量,比標底最多下浮多少,一定得規定個下限。江蘇早在2010年就對國有資金投資的項目規定了下限,房屋建筑最多下浮3%,安裝和裝飾下浮5%,市政工程下浮8%,園林工程下浮10%,為什么要這么規定?這是從造價上保證工程質量,老百姓都知道的一個簡單道理:便宜無好貨。你說一個工程項目中標價比標底下浮百分之二十幾,甚至百分之三十幾,還能保證工程質量嗎?所以行業內“低價中標、高價結算”的行為應運而生,這種行為肯定是失信的,但從另一方面說明片面推行最低價中標,即使中了標,而那個價格是做不下來的,所以不僅要推行對國有資金投資的項目招投標設中標價比標底下浮的下限,對自主選擇招標發包的非國有資金項目,也應該提倡設下浮的下限,不搞盲目的最低價中標。
  第三,建筑產業現代化的推進一定要爭取稅務部門的支持。王寧副部長在報告中也說到“建筑產業現代化在起步階段成本稍高,不可能單純依靠市場推動,迫切需要政府來引導推進”,這其中除了采取提供市場(沈陽規定二環以內政府投資項目,如保障房等,必須采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建造),關鍵要解決重復征稅問題。據調查,某建筑產業現代化基地,在工廠生產出的部品件是按件以工業產品計征增值稅,出廠安裝到工地上又按建筑安裝計征營業稅,重復征稅率達60%,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該基地負責人告訴筆者,用產業現代化方式建造房子,基本上10萬平方米以下是在賠錢干,超過20萬平方米才能從量上掙到錢,目前10萬平方米以下是靠內部房地產項目調劑支持產業化這塊。關于客觀存在的重復征稅問題,要積極把財稅部門的同志請進來調研,想方設法解決這個矛盾,為建筑產業現代化松綁。
  第四,政府投資項目的監管難題,要設法化解。很多地方上的建設行業行政主管部門可能都會有這種感覺,就是越是政府投資的項目就越不好監管。首先,很多政府投資項目根本就無視需依法履行建設程序,所謂“先上車,后買票”,什么安全質量監督手續,施工許可手續,一概沒辦,就叫施工企業開工。企業雖然知道這些手續不辦是不對的,但甲方來頭大,也不敢說不。某企業申報資質,代表工程確實是他們干的,但是就連招標文件還都是后來補辦的(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先上車,后買票,”),很多手續不齊,讓監管部門很頭疼;其次,政府工程往往資金都有缺口,要求施工企業帶資承包已司空見慣,有的在合同上就約定付款方式為竣工后“四、三、三”,甚至“零、五、三、二”付款,也就是按造價一定比例,分三年或四年付清。實際上就是墊資干活,墊資發農民工工資。由此引發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糾紛;更可氣的是,極個別基層政府負責人,拿政府的公信力當兒戲,活干完了,公益事業的項目用上了,該付錢時,施工企業不知跑多少趟都要不到錢。這種情況,考察干部政績時,是不是一并了解一下:有沒有損害政府形象的后遺癥?
  第五,必須馬上建立適應建筑業“營改增”的工程造價體系。建筑業營業稅改增值稅,這是國家稅制改革的大政方針,不可逆轉。考慮到建筑業情況特殊,從文件下發到2014年底就將整整延緩三年時間。據了解行業上反映征收11%稅率過高的問題,沒有什么松動。在這種背景下建筑行業的工程造價部門不能認為我們已經采取“控制量,放開價”做法,而抱著“營改增”與造價管理無關的觀念,必須迅速建立起適應“營改增”的工程造價體系。
  目前的工程造價中含由施工企業代收代繳的合同價3%的營業稅和以營業稅為基數的7‰城市建設維護費、2‰教育費附加。下一步營業稅取消了,城市建設維護費和教育費附加就失去了征稅的基數。而工程造價中由于營業稅是價內稅改成增值稅后成價外稅,建筑產品中理論上變得不含稅了,這是整個工程造價體系中面臨的重大變革。
  建筑產品是特殊的商品,它體量大、價值高,如果營業稅取消改為增值稅,使建筑產品不含稅,那國家的損失可就大了。筆者曾因為建筑業“營改增”先后寫過三篇文章,總的意圖就是呼吁不能因為稅改而加重施工企業的負擔。現在既要讓稅改使國家財政稅收不受影響,又要讓施工企業不增加額外負擔,這付重擔歷史地落在了工程造價部門身上。
  首先要糾正造價部門有些人的錯誤觀點:認為“營改增”的計稅方法銷項稅額減進項稅額乘以增值稅率,施工企業都能“轉嫁”(抵扣)掉,所以不存在增加負擔。我想稅務部門不了解建筑行業基本情況,按照理論上都能抵扣的思維確定脫離實際的11%增值稅率,似乎能理解,如果身邊管建筑行業“物價”的工程造價部門的同志也認為都能抵扣,那就十分不應該了,這些人對建筑市場若干不規范的情況就真的充耳不聞?根據全國多個行業協會的調研和測算,由于70%以上銷項稅額無法通過進項稅額抵扣,這就把制定政策建立在70%能抵扣的基礎上正好倒了個個。建議負責造價頂層設計的人再進一步做調研,及早糾正拿國外成熟的市場經濟的模式硬套中國的建筑市場現狀的做法。
  其次,工程造價管理體系必須適應“營改增”的新形勢,畢竟把價內稅的營業稅取消改成價外稅的增值稅是個大動作,對造價體系本身來說也是傷筋動骨的大事,不可能無動于衷。問題是怎樣改變才能又符合造價客觀實際,又便于實際操作不太繁瑣?筆者不是專業人士,不能班門弄斧,只是懇請工程造價管理部門克服與己無關的思想,開動腦筋,為行業破解將要嚴重影響發展的難題。
  以上五點說是建議也可,算是“吐槽”也罷,總之是希望住建部“五·七”合肥會議以后,全社會都能看到建筑行業深化改革的新氣象,為建筑業的健康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建筑業產業在國民經濟中這根支柱發揮更大作用。(建筑時報)
×
關注中國建筑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