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來,宜昌市啟動了以“政府轉讓產權,職工轉變身份,企業轉換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新一輪國企改革,經過幾年探索和攻堅,取得了重要成果。宜昌市國企改革的經驗為推進全省國企改革和發展提供了許多有益借鑒和啟示。
一、改革的進展及主要成效
在宜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宜昌市國資委的主導和大力推進下,宜昌市國企改革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2006年10月末,全市共有727戶國有企業完成改制,占國企總戶數的98%,其中:退出國有控股地位的719戶,占已改制企業的98.9%。已改制企業涉及國有資產總量150億元,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11.6萬人,占職工總數的98.05%。共支付職工安置費25.52億元。宜昌市通過國有企業的改革,實現了“五個促進”:
(一)促進了全市經濟快速發展。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84.39億元,同比增長71%;實現銷售收入402億元,同比增長50.1%;實現利稅91.19億元,同比增長96.11%,其中,實現利潤59.11億元,同比增長1.06倍。在大幅增長的高基數基礎上,2005年、今年元至9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產、銷、利、稅又保持了同步快速增長。
(二)促進了優勢企業的壯大。宜化集團通過改革改制,已成長為中國石化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十大代表企業之一。企業擁有總資產105億元,下轄12家子公司,其中1家上市公司,4家中外合資公司,產品涵蓋化肥、化工、熱電、礦山開發四大領域30多個品種,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63億元,預計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枝江酒業集團通過管理層控股(占75%的股權)、國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造,活力倍增,連續7年穩居鄂酒首位,連續4年躋身全國白酒十強,2005年入庫稅收1.1億元,今年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入庫稅收1.35億元。宜藥集團、宜都機電、宜昌裕波、長江機床、三峽制藥等一批企業改制后斥資進行項目投資,得到了快速發展。
(三)促進了現代企業制度建立。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理順了政企關系,大多數企業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實行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職責權限精確量化的分級授權制度,擺脫了不論決策事項大小層層報批的繁雜程序,形成了科學決策、分權制衡、權責一致的公司治理結構,使董事會、經理層在決策權限內能夠對投資、經營快速作出反應,提高了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如三峽制藥公司投資3100萬元實施技改和GMP改造項目,從市場調研、技術評估到形成決議,只用了短短3個月時間。
(四)促進了用人機制轉變。在改制中職工的身份全部由“國家人”變成了“社會人”,企業的用工和分配全部市場化。安琪集團完成5家子公司的改制后,企業創新用工和分配機制,按能力、貢獻確定升遷計酬、進退去留,使員工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增強了凝聚力;同時公司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大專以上科技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現已達62%,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已成為公司市場競爭的制勝法寶,使公司保持了3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
(五)促進了出資人職責到位。宜昌在推進國企改革的同時,在全省市州中率先明確了國資委的出資企業,建立了“三管合一”的國資監管體系,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強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2005年,宜昌市國資委出資監管企業16家,資產總額181.1億元(其中:國有凈資產40.9億元)、占市直企業的90%,全年實現銷售(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4.46%,凈利潤增長1.28倍。宜昌市國資委出資監管企業戶數雖然僅占市直企業極少數,但卻聚合控制了包括各類資本在內的90%的企業資產,創造了市直企業的絕大部分收入、利潤、稅收和就業崗位,較好地發揮了國有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
宜昌國企改革之所以成效顯著,主要是堅持了“八個結合”:
(一)堅持進而有為與退而有序相結合,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宜昌市在國企改革中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據產業和企業的性質分類實施,做到了有進有退、進而有為、退而有序。對宜化集團、交運集團、港務集團、商業銀行、城市建設投資開發公司、安琪集團等一批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的產業和骨干企業,實行股權多元化、引入增量資本,并繼續保持國有資本的控股地位。宜昌市商業銀行通過增資擴股置入優質國有資產4億元,資本充足率達到了8%的國際標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實力顯著增強。宜化集團以成立初期3億元的國有資本投入為基礎,現已帶動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和外來資本,聚合了105億的資產。在對大中型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時,對優勢不突出的國有中小企業全面實施民營化改造,在妥善安置職工的前提下實現國有資本有序退出,增強了企業發展的活力。
(二)堅持規范改制與靈活激勵相結合,實現出資人、管理層、職工和諧共贏。宜昌市始終堅持規范改制,在推進中嚴把“方案制定、清產核資、審計評估、債務重組、資產處置、職工安置”六道關口,建立了由國資委主導的改革體制,制定了20多個操作規程和制度,由出資人制定改革方案、市政府常務會或市委書記辦公會審定方案,推行了資產債務處置集中審批、中介機構招標選聘、資產評估結果確認專家評審、資產損失核銷公示、產權轉讓進場招標等制度,確保了國家和職工的利益。在規范改制的同時,堅持了以人為本,注重調動管理層和業務、技術骨干的積極性,推出了管理層收購、管理層增資參股等激勵措施,實現了出資人、管理層和職工的共贏。枝江酒業、交運集團等企業通過管理層收購或參股,獲得了長足發展。交運集團的改制完全按國辦發〔2005〕60號文件規范操作,企業的場站使用權、運輸線路權等無形資產全部納入了評估范圍,國有凈資產評估增值9588.93萬元。企業改制支付職工安置費后,國有資本保留6000萬元,企業管理層以貨幣資金增資擴股2000萬元。由于改制后的新公司保留了國有控股的地位,繼續留用職工只需重簽勞動合同而不需支付安置費,既轉換了企業機制又減少改革的震蕩,同時還降低了改革成本。改制后的新公司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元至九月,實現營運收入3.46億元、利潤1361萬元,預計全年可實現營運收入4.6億元、利潤1800萬元,均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居全省市州同行業第一位。
(三)堅持理順產權與創新管理相結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宜昌市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首先抓住了理順產權這個核心,明確了產權主體,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法人治理結構,少數企業還引入了獨立董事和職工董事、監事制度。同時,一些改制企業還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管理方法和手段,優化組織結構,重組業務和管理流程,大力推進管理現代化,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宜化集團創造了與產權結構相適應的統分結合扁平化管理模式,即“五統一,四監管”的管理模式:財務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統一、工程投資統一、人才資源統一和加強非生產性開支監管、招投標監管、分析化驗監管、安全監管,強化了對分公司、子公司的投資經營風險控制,確保了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四)堅持重組招商與產業整合相結合,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宜昌市在推進改革重組中,堅持與產業整合協調聯動,注重引進“四有”(有產品、有品牌、有市場、有技術)產業型資本,注重依托產品和實業進行資源整合,突出了主業,延伸了產業鏈,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群,提高了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宜昌市直現已形成以宜化集團為核心的磷化工產業群,以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為依托的食品加工產業群。五峰縣通過資產重組,組建了新的湖北采花茶葉公司,形成了以“采花毛尖”為依托的茶葉產、加、銷一條龍產業群;通過拍賣開發權的形式吸引外來資本與本地豐富的水電資源的結合,形成了水電產業群。枝江市通過重組招商,形成了食品釀造、化工、紡織、建材、電子材料等5大產業群,其中食品釀造產業群就有枝江酒業、華潤(枝江)雪花啤酒公司等規模以上的企業24家。
(五)堅持品牌擴張與高位嫁接相結合,壯大優勢企業集團。宜昌市擁有宜化、安琪、枝江大曲、稻花香等一批知名品牌,具有品牌擴張的良好基礎。宜化集團的“宜化牌”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主導產品“宜化”牌NPK、“宜化”牌尿素、“楚星”牌磷酸一銨均為國家免檢產品,其中“楚星”牌磷酸一銨成功榮登“中國名牌”榜。企業依托品牌優勢,走低成本擴張之路,在不到6年的時間里,銷售收入從2001年的5.8億元迅速擴大到今年的100億元,目前企業已有“一個全球第一、一個亞洲第一,三個全國第一,一個華中地區第一”的桂冠。在向外擴張的同時,宜昌市還先后引進了江蘇永鼎股份公司、北京桑德集團、武煙集團等外來企業高位嫁接改造本地傳統國企,培育了一批新生企業集團。江蘇永鼎股份公司是一家高科技民營上市公司,總資產22億,企業以承債方式收購了紅旗電工在明源科技的75%股權,收購后,紅旗電工的產品、市場、管理和技術在高起點上直接與永鼎對接,已發展成為一家成長性企業集團。
(六)堅持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相結合,增強企業發展后勁。宜昌市在企業改革發展的路徑選擇上,既注重量的擴張、更注重質的提高,既注重工藝裝備更新等硬件的投入,更注重核心技術創新等軟件的提升,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宜化集團開發并實施了30多項新技術、新工藝,開發了10多個國家級、省級新產品,申報了100多項發明專利,取得了26項省、市級重大科技成果。同時公司在近2年內連續投資15億元實施了2個重大技改項目,新增了45萬噸尿素、60萬噸磷復肥的年生產能力,可年新增銷售收入20億元。枝江市骨干企業技改投入近幾年每年保持在1億元以上,2005年的技改投入達到7.5億元。枝江酒業公司投資1億元完成了萬噸優質枝江大曲項目,目前正在實施擴建改造工程,力爭到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白酒產量10萬噸、稅收15億元的目標。
(七)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擴大職工上崗就業。宜昌市堅持以職工是否安置就業作為檢驗改革成敗的重要標準,努力擴大職工的上崗就業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全市下崗職工再就業率達到80%以上,有的地方不僅下崗職工全部實現了就業,而且還吸納了一部分社會新增勞動力就業。如枝江市除改制企業職工實現再就業外還吸納了農村新增勞動力12700人。在推進職工再就業上,宜昌市一方面千方百計創造就業崗位,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界吸納下崗職工就業;另一方面出資購買公益性崗位專門用于“4050”弱勢群體再就業,僅宜昌市直就購買公益性崗位1180個;同時加強政策引導和教育,將職工的再就業作為管理層收購、招商引資和民營化改制的一項限制性指標,引導改制企業的股東和管理層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多吸納職工再就業,促進了企業、社會和諧穩定,取得了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八)堅持優化政策與改善服務相結合,營造改革發展環境。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國企改革,成立了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著重從政策層面和工作機制上保障企業改革發展健康推進。在政策層面上,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優惠政策,依法保護職工和各類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使參與改革的各方明確了今后預期,增強了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工作機制上,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建立了政府領導、國資主導、部門聯動、各司其職的改革體系,形成了改革發展的合力。
三、對推進國企改革發展的幾點思考
通過調研,宜昌國資委認為要從以下八個方面進一步推進全省國企業改革和發展:
(一)搞好戰略重組,放大國資功能。要抓住關鍵的少數,搞好戰略重組。對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行業和企業,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行業、自然壟斷行業、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行業、支柱產業和有競爭優勢的骨干企業等,不能片面強調民營化,要重點在混合所有制改造上下功夫,進一步增加國有資本投入、帶動社會投入,在實現產權多元化和職工身份社會化的同時,繼續保持國有資本的控股地位,不斷增強國有經濟在這些行業和企業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二)實施民有民營,放活中小企業。要徹底放開搞活競爭性領域的一般國有中小企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轉讓、重組等多種方式實現國有產權和職工國有身份的“兩個退出”,全面實現民有民營。要積極推進改制后民營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招商重組、吸引增量資本、優化股權結構、完善治理結構,培育一批產權明晰、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加工、服務型民營企業。
(三)推進資源整合,培育企業集團。要實施大集團戰略,以優勢企業和強勢品牌為依托,推進資產集中、資本集聚、資源集約,培育具有規模經濟優勢企業集團。特別要加快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步伐,推動產權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鼓勵國有企業上市融資、招商引資、對外投資、高位嫁接,實現快速裂變,不斷做大做強。
(四)加快體制創新,完善治理結構。要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規范企業股份制改造,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嚴格按照新《公司法》建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推廣獨立董事和職工董事、監事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真正做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決策者和執行者分離,切實解決“一股獨大”和“內部人控制”的問題,依法保護各類投資者和職工的合法權益。
(五)加強企業管理,克服漏斗效應。要建立健全各項管理規范,推廣適應企業特點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突出核心業務培育和管理,加強企業的戰略管理、購銷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財務管理、資金管理、風險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安全生產管理等各項基礎管理工作,補齊管理的薄弱環節,強化風險、成本控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創新能力。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推廣應用,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的技術含量,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要建立以企業為主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科技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鼓勵“產學研”聯合和技術入股,增強創新能力,培育精品名牌。
(七)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企業。要建立健全職工民主管理制度,堅持以人為本,確保職工代表依法進入董事會、監事會;加強改制企業黨組織和群團組織建設,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培育企業精神,增強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強員工的培訓和人才引進,建立市場化的職業經理人制度,推進人才資源的資本化,形成企業家脫穎而出的良好機制。
(八)深化配套改革,營造良好環境。要堅持政企分開,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國資監管部門的出資人職責,建立以出資人為主導的國企改革體制,依法規范企業改制。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優化資源配置。妥善處理企業改革中的債務包袱、人員安置等遺留問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依法破產進程,確保企業和社會穩定。來源:湖北國資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