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江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頭一年,也是江蘇建筑業發展實施建筑強省第二步戰略的第一年,江蘇建筑業在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區域共同發展、科技興業和扶大育強的發展原則指導下,進一步推動全省建筑業由數量型、勞動密集型、速度型和粗放型向質量型、科技型、效益型和集約型轉變,提高全省建筑業的綜合實力和市場占有率;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改革為動力,繼續保持全省建筑業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在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富民強省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2006年江蘇建筑業發展成果顯著
(一)特級資質企業增長迅猛
建筑業企業資質等級代表企業承接建設工程類別和規模的能力,分為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和勞務分包三個序列(本文所分析的建筑業企業僅指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不含勞務分包建筑業企業,下同),在三個資質序列中又分別按企業規模和施工能力劃分為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資質等級。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是國家建設部建筑業企業的最高資質,而擁有特級企業的數量多少則代表了一個地區建筑業企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水平的高低。
在江蘇建筑業發展進程中,始終把扶大育強、培育江蘇特級資質企業做為一項重要內容。2006年,江蘇建筑業企業共計6371家,比2005年增加了462家,企業數增長7.8%。其中:施工總承包企業2815家,比2005年增加225家,企業數增長8.7%;專業承包企業3556家,比2005年增加237家,企業數增長7.1%。
2006年,江蘇施工總承包特級企業達到31家,占全部建筑業企業的0.5%,比2005年增加20家,企業數增長181.8%,占全部企業的比重提高了0.3個百分點;一級企業367家,占全部建筑業企業的5.8%,比2005年增加10家,企業數增長2.8%,占全部企業的比重下降了0.3個百分點;二級企業1718家,占全部建筑業企業的27.0%,比2005年增加216家,企業數增長14.4%,占全部建筑業企業的比重增加了1.6個百分點;三級及不分等級企業4255家,占全部建筑業企業的66.7%,比2005年增加216家,企業數增長5.3%,占全部建筑業企業的比重下降1.6個百分點。從數據顯示,江蘇建筑業企業資質分布的基本結構沒有發生較大改變,但是特級企業數量的增長十分迅猛。
(二)簽訂合同額大幅提高
2006年,江蘇建筑業企業與全國各地建設單位共新簽工程施工合同5089.17億元,較2005年增加了1011.41億元,同比增長24.8%,增速快于2005年2.2個百分點。上年未完工程結轉工程合同額為2034.20億元,比2005年增加544.91億元,同比增長36.6%。
(三)建筑業總產值快速增長
2006年,在全省建筑業企業的努力下,共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424.85億元,比2005年增加了1055.90億元,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增長幅度達到24.2%,較2005年快了4.7個百分點。其中:建筑工程產值4977.80億元,比2005年增加了1063.58億元,同比增長27.2%;安裝工程產值411.36億元,比2005年增加22.98億元,增長5.9%。
(四)省外施工增長較快
江蘇是全國建筑業大省,建筑業企業在全國各地均享有較高的聲譽,省外建筑市場的競爭力較強,市場占有率較高。2006年,江蘇建筑企業出省施工產值達到1993.49億元,占全省建筑業總產值的36.7%,比2005年增加392.82億元,增長24.5%,占建筑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0.1個百分點。北京和上海兩個重要市場的產值穩步增長,2006年江蘇建筑業企業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共完成建筑業產值612.98億元,比2005年增產120.52億元,產值增長24.5%。
(五)房屋建筑施工面積穩步增長
江蘇建筑業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為主,房屋工程建筑業產值占全部建筑業產值的七成左右。2006年,全省房屋工程建筑業完成建筑業產值3869.19億元,比2005年增加了882.07億元,增長29.5%;占全部建筑業總產值的71.3%,比2005年增加2.9個百分點。房屋建筑施工面積實現穩步增長,2006年全省建筑業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達到6.31億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1.09億平方米,增長20.9%,增長速度提高0.1個百分點,與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3.77億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0.58億平方米,增長18.2%,增速略有回落,下降0.8個百分點。房屋建筑竣工面積增速有所放緩,2006全省建筑業企業房屋建筑竣工面積2.87億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0.33億平方米,增長13.0%,增速下降3.5個百分點。
(六)勞動生產率得到提升
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依賴于科研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技術裝備的提高。近年來,江蘇建筑業行業注重科技創新和成果應用,提高生產裝備投入,使全員勞動生產率逐步得到提升。2006年,江蘇建筑行業獲得國家級QC成果41項,逼近“十五”時期的總量(“十五”期間獲得國家級QC成果43項),省QC成果165項;由于施工裝備投入加大,使江蘇建筑業企業技術裝備率較2005年提高了180元/人,達到7779元/人;動力裝備率4.3千瓦/人,比2005年增加0.2千瓦/人,建筑業勞動生產率由2005年的12.77萬元/人,提升到2006年的14.28萬元/人,增加了1.51萬元/人,勞動生產率增長了11.8%。
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了江蘇建筑業生產水平的提高。2006年江蘇建筑行業共獲得了國家建筑工程最高獎項“魯班獎”16項,占全國獲獎總數的18%,再創歷史新高;國家優質工程獎4項,省優質工程“揚子杯”獎435項,全國建筑裝飾優質工程18項,省建筑裝飾優質工程212項。全省共有100項工程通過評審被授予“江蘇省建筑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稱號,2項工程通過國家級示范工程驗收。
(七)企業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資產負債率下降
2006年,江蘇建筑業企業資產規模達到3907.01億元,比2005年增加了697.43億元,增長21.7%;企業戶均資產達到6132.49萬元,比2005年提高了700.81萬元,增長12.9%。其中流動資產3129.30億元,比去年增加584.84億元,增長23.0%;固定資產570.20億元,比去年增加79.85億元,增長16.3%。
企業在擴大自身資產規模的同時,調整財務結構,使企業資產負債率和速動比率都有所改善。2006年,全省建筑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4.6%,比去年下降了3.4個百分點,速動比率為85.5%,比去年提高8.9個百分點。
(八)企業總收入增長,利稅水平提高
2006年,江蘇建筑業全年實現企業總收入4497.56億元,比2005年增加1001.47億元,增長了28.6%,比去年快了6.3個百分點;其中工程結算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增長更快,全年實現工程結算收入4355.86億元,比去年增加994.64億元,增長29.6%,增速比去年快了9個百分點。
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結算收入的增長,使全年利稅水平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全年建筑業企業共實現利潤總額156.10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近4成,增加利潤總額44.15億元,增長39.4%,增速快于去年3個百分點;上交稅金160.31億元,比去年增加了34.30億元,增長27.2%。
(九)人均收入小幅上升
2006年江蘇建筑行業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達到430.08萬人,較去年增加了61.68萬人,增長16.7%;人均收入增長7.5%,由2005年人均17701元增加到19033元,人均多獲得收入1332元。
二、建筑業發展存在和面臨的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建筑業市場競爭加劇
隨著加入WTO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江蘇建筑業發展面臨著不斷趨緊的市場競爭環境。一方面,境外建筑企業憑借其資金、技術、裝備和管理上的優勢將會更多的進入國內建筑市場,在外商投資項目和國內重點工程項目上將展開激烈的競爭。再加上我國有逐漸縮減關稅的承諾,許多國外質優價廉的材料、物資、設備必然大量涌入國內市場,取代國內同類產品。尤其是在高科技的大型工程項目建設上,外資承包商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國內建筑市場份額將被其搶占一部分。另一方面,江蘇建筑業企業的發展雖然起步較早,但主要從事傳統的土木工程建筑,以房屋建筑為主。而房屋建筑對建筑企業準入的要求和起點較低,從事這種低水平建筑生產的企業較多,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不斷擠壓著江蘇建筑企業的市場份額。中央、部屬及省外大企業以其強大的資金和專業施工能力,在市政基礎工程和路橋建設等技術難度大、回報率高的工程方面屢屢搶得先機,江蘇企業的競爭力明顯偏弱,略處下風。雖然江蘇建筑業發展處于全國第一方陣,但與浙江省領先的差距在不斷加大。
(二)增長方式未發生根本改變
推動全省建筑業由數量型、勞動密集型、速度型和粗放型向質量型、科技型、效益型和集約型轉變,逐步將全省建筑業從注重產業規模、產值總量、從業人數和企業個數等方面的數量擴張轉變為追求行業素質、企業素質和人員素質的提升,使全行業的綜合實力得到明顯提高,是江蘇建筑業發展的基本任務,也是構筑建筑業強省的努力方向。
從2006年全年建筑業發展狀況來看,江蘇建筑業主要還是依靠生產要素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各項總量指標實現了較高速的增長,建筑業總產值比去年增長了24.2%,社會貢獻也在逐年增加,企業利稅、職工工資都分別比去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達到33.0%和25.7%,但是人力資源投入和主要生產資料的消耗增長也很快,全年平均從業人數較去年增長了16.7%,建筑業主要生產資料鋼材、木材和水泥三大材的投入增長也分別達到28.6%、18.0%和11.1%,工程結算成本的增長達到29.6%,占工程結算收入的比重與2005年持平,顯示出數量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特征,由此分析江蘇目前建筑業的增長仍是以成本推動型為主。勞動生產率和產值利稅率兩項指標與江蘇建筑業在全國的地位還有差距,勞動生產率水平僅列我國第十位,低于建筑業總產值的位次;產值利稅率為5.8%,雖比去年提高0.4個百分點,但仍低于上年全國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
(三)企業財務風險應提高警惕
一般認為,資產負債率的適宜水平是40-60%。對于經營風險比較高的企業,為減少財務風險應選擇比較低的資產負債率;對于經營風險低的企業,為增加股東收益應選擇比較高的資產負債率。
目前,建筑業市場還沒有完全規范,建筑企業帶資墊資承接工程項目的現象較為普遍,這給建筑業企業的財務安全帶來了較大的隱患。2006年,江蘇建筑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達到64.6%,雖比2005年有所改善,但從財務安全的一般意義上來講,已經超出了60%的上限,利息凈支出達到21.23億元,比2005年增加了11.24億元,翻了一番多,加重了企業的財務負擔,加大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由于建筑業企業是高成本投入的企業,每年工程結算成本占工程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88%,因此資金償付能力要求較高。速動比率是衡量企業流動資產中可以立即變現用于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速動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強弱,速動比率一般應保持在100%以上。而江蘇省建筑業企業的平均速動比率只有85.5%,數據顯示企業短期的償債能力有待提高。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情況,控制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和速動比率,使企業資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保持良性循環,充分發揮資金效益。
(四)承包工程經營范圍需進一步拓寬
江蘇現有特級資質企業31家,比2005年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這31家企業所獲得的資質均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而在水利、交通、電力、礦山、市政等其他工程專業類特級資質卻是空白,因此,江蘇在房屋建筑工程承包方面優勢比較明顯,而在其他工程承包方面優勢則不明顯。建筑業從行業劃分來看,除了房屋工程建筑以外,還有鐵路、道路、隧道和橋梁工程建筑以及水利和港口工程、工礦工程建筑、架線和管道工程建筑、建筑安裝、建筑裝飾等。2006年,江蘇房屋工程建筑業完成產值3869.19億元,占建筑業總產值的71.3%;而鐵路道路隧道和橋梁工程建筑業完成產值574.50億元,占建筑業總產值10.6%;水利和港口工程建筑業完成產值只有145.35億元,占建筑業總產值2.7%;其他行業所占比重就更小。這對于江蘇實現建筑業由大而強的目標將會形成制約,江蘇建筑行業在較強行業壁壘、技術壁壘的重要基礎設施領域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建筑市場的承接施工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突破和拓寬。
(五)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的運用已經使企業的管理思想、組織形態和管理方式發生變革。建筑業只有盡快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應用,才能提升競爭力,才能滿足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
很多開發商已經把互聯網平臺的網絡概念徹底引入進來了,這也是我國建筑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隨著建設工程項目的類型和特征的日趨復雜化,工程服務方式的多樣化、市場化的進程,使得各類業主對項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管理手段很難實現精確、高效的項目管理,因此建筑業將信息技術用于復雜工程的項目管理,把發展信息化技術作為提升行業競爭力的重點。
江蘇目前建筑行業在用計算機臺數按企業計算,平均每個企業擁有計算機13臺,比全國2005年的平均水平少2臺;擁有的網站數共計1843個,平均每個企業0.3個;電子商務銷售金額只有1.58億元,與全年工程結算收入相比幾乎微不足道。在運用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平臺深入企業管理和生產方面,江蘇建筑業企業之間參差不齊,與全國平均水平還存在差距。
三、實現江蘇建筑業持續發展的應對策略
(一)繼續深化改革,提高生產效率
繼續深化改革改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以產權關系為聯結紐帶的公司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形成多中心、扁平化的組織形式。通過企業業務流程再造,使集團公司從側重職能管理向側重流程管理轉變。廣泛應用電子信息系統,規范作業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對業務的管控能力。改革傳統施工承包方式。通過兼并重組和自身功能再造,拓展企業功能,鼓勵企業開展總承包相關工程業務的探索,培育和扶持一批工程總承包企業。
提高新技術在施工中的應用水平。以示范工程為載體,以政策推動為手段,以推廣應用為目的,普及十項新技術。加強施工與設計的銜接,從設計環節入手,促進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推廣應用。大力開發和推廣應用經濟適用的新型裝配式建筑部件、構件,使建筑施工過程更適合于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操作。提高全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鼓勵大型建筑企業以承建重大工程項目為平臺,裝備國內先進的大型機械設備,提高施工現場裝配能力和機械化生產水平,提高全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推動全行業走節約、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鼓勵建筑施工企業開展工法研究,形成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二)扶大育強,積極融入全球化經濟,拓寬市場范圍
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將全面融入世界經濟的大循環,江蘇建筑業的發展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隨著世界經濟逐步復蘇,在區域內合作、市場開放、新技術蓬勃發展等因素的促進之下,經濟開始出現迅速增長勢頭。江蘇建筑業經過“十五”時期的改革和發展,正在由傳統的行業和企業組織形式向符合市場客觀規律的新型組織架構轉型。在企業發展和工程建造過程中,正在實現多產業的融合和多領域的綜合經營,優勢骨干企業綜合實力逐步增強,企業走出去的條件更加成熟。加入WTO后,境外建筑企業憑借其資金、技術、裝備和管理上的優勢將會更多的進入國內建筑市場,在外商投資項目和國內重點工程項目上將展開激烈的競爭,對江蘇建筑業也提出了嚴峻挑戰。江蘇建筑企業必須進一步練好內功,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發展壯大江蘇建筑業。
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形式,引導企業打破部門、行業、地區、所有制界限,實行跨行業、跨地區重組,促進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扶大育強,進入有較強行業壁壘、技術壁壘的重要基礎設施領域,形成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建筑市場的施工能力,重點扶持江蘇還處于空白或緊缺、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專業企業。
鞏固傳統市場,發展新興市場,推動國內、國外市場的同步發展;通過多種途徑向國內外市場推介江蘇建筑企業,加大奧運、世博、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建筑市場的開拓力度以及在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領域如水處理、垃圾處理、道路、港口、機場、發電廠等新一輪投資熱點方面拓寬企業經營范圍。力爭在鞏固傳統海外市場的基礎上,逐步進入歐美等發達地區市場,擴大國際工程市場承包份額。
(三)提高企業融資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企業的創立、生存和發展,必須以融資、投資、再融資為前提。資本是企業經濟活動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和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企業融資方式已經發生了更本的改變,企業融資效率也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融資可以壯大企業資本實力,改善企業財務結構和環境,提高企業的支付能力和發展后勁,減少企業競爭對手,同時提高企業市場信譽,增加企業規模和和獲利能力,利用規模經濟的優勢,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加快企業的發展。企業通過股票融資,不僅可以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資金融通,還會很大程度地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商譽,是一項較好的融資方式。目前,江蘇建筑行業中,僅有蘇州金螳螂一家上市公司,利用股票市場進行融資活動,擴展企業實力。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和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增強企業持續發展的后勁。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動全行業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進步型轉變,是實現江蘇建筑強省目標的重要環節。大力提倡、鼓勵和支持建筑業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建立研發中心,開展研發活動。根據自身的實力和發展的需要,投入相應的經費和人力用于科技進步,加大自主技術創新力度,鼓勵建筑施工企業開展工法研究,實現在前沿技術、核心技術和應用技術領域的突破,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提高江蘇建筑業對新技術的依存度;大力改造提升傳統施工工藝和技術,在復雜工程施工領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