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ass日本少妇高潮pics-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

關于揚州市建筑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 來源:
  • 點擊量:32,631
  • 發布時間:2011-12-09
  • 分享到:

揚州市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工委 宋建國

    
      5月份以來,揚州市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工委在常委會分管主任的帶領下對揚州市建筑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中,我們了解了寶應、高郵、江都、儀征、邗江等縣(市、區)建筑業發展現狀;深入華建、揚建、揚安、邗建等建筑企業了解經營發展情況,廣泛聽取對建筑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赴泰州市建工局、南通市城建局、海門市中南集團學習建筑業管理和建筑企業改制先進經驗;實地考察長春、大慶以及西北等建筑市場;并征求市人大環資城建專業組代表及環資城建工委委員對建筑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綜合報告如下。

      一、建筑業發展勢頭良好

      建筑業是我市的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把建筑業作為發展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來抓,加大扶持力度,努力開拓建筑市場,使我市建筑業經濟規模迅速壯大,產業地位日益提升,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產業、富民產業和支柱產業。2007年,江都獲得“建筑強縣(市、區)的命名。今年,我市獲得“建筑強市”的命名;高郵、邗江獲得“建筑強縣(市、區)”的命名;儀征獲得“建筑之鄉”的命名。

      二、建筑業發展存在問題

      1.整體實力不夠強大。我市建筑業雖然擁有一批象江蘇華建、江都建設、江蘇邗建、江蘇弘盛等骨干企業,但從總體上看,我市建筑企業組織結構松散,技術含量偏低、小而不強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主要表現在:無上市企業,與同是“建筑強市”的南通相比,海門中南集團早在2009年7月就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另有三家企業也進入上市輔導期,而我市目前無一家建筑企業上市;高資質企業偏少,特級資質企業我市僅有4家,有的縣、市無一家特級資質企業,而南通多達15家。一級資質企業南通105家,我市是68家;企業規模偏小,在2009年全省建筑業綜合實力50強中,南通占有18家,且有6家企業位居前10,我市僅有9家;縣域實力不強,南通的通州、海門2010年建筑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海安超過400億元,而我市建筑業有較好基礎的江都為495億元,儀征僅為188億元。

      2.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多年來,我市建筑企業仍沿襲了傳統的以房建施工為主的優勢,專業施工產值比例僅為22%。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全市1069家建筑企業中,從事工業與民用建筑和裝飾裝璜的占絕大多數,而從事目前國家投資的重點領域: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特色工程建設的施工企業卻很少,且施工資質等級也比較低。

      3.科技含量不夠高。盡管這幾年我市不少建筑企業在裝備改造、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但還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市建筑企業現有一級建造師1466名、二級建造師4753名,數量僅為南通的2/3,占全省比例不到10%,遠遠不能適應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要求。

      4.經營機制不夠靈活。從周邊城市調研情況來看,泰州市按照“徹底改、改徹底”的要求,2005年前,分別完成了對中小企業、重點企業、困難企業3種類型建筑企業的改制,南通已經完成了三輪改制,目前正在進行第四輪改制,通過改制極大地激發了建筑企業的活力。盡管我市的建筑企業也已經進行了體制機制改革,但從目前來看,產權制度的改革仍然不夠徹底,不夠到位。

      三、推進建筑業發展的建議

      建筑市場競爭激烈,潛力巨大,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揚州建筑業如何“做大、做強、做優”,如何實現跨越發展、轉型發展、科學發展,我委建議:

      1.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進一步增強建筑企業發展活力。

      (1)加大推進建筑企業改革步伐。建議市政府按照“徹底改、改徹底”的要求,在產權制度改革逐步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企業加快建立股權合理流轉、股東進退有序的機制,優化股權配置,解決原有資本分布散、素質低、效益差的問題;進一步推動企業規范公司治理結構,逐步建立起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管理層和操作層分離的經營管理機制;進一步調整、充實市政府建筑業改制領導小組,充分發揮其領導、協調的作用,對第一輪改制不徹底的企業要努力回頭看,抓緊進行第二輪改制。在對重點企業的改制方法上,泰州市政府通過界定國有產權、人員身份置換、遺留問題解決、機制體制建設等改制方案將江蘇一建國有產權以1.53億元的評估價在江蘇省產權交易所掛牌交易成功,被江蘇一建原經營層通過募集股本購得,完成改制任務,值得我市借鑒。

      (2)推進管理方式創新。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壯大,強化內部管理、轉變經營機制成為當務之急。建議市政府要學習借鑒其他地區和先進企業的成熟做法,適時提出創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的指導性意見,引導企業走上健康快速發展的良性軌道。要推動企業深化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以項目為核心的管理體制,把建筑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成本和效益核算到項目,落實到項目。指導企業推廣經營管理層年薪制、期權激勵制,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企業收益分配,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要引導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全方位、全過程應用電子信息技術,提升企業經營管理的效益和水平。

      (3)千方百計做強龍頭企業。市政府要扶持和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如江都建設、江蘇華建等企業做好上市的輔導培訓工作,積極爭取上市。一級資質企業是建筑業做大做強的核心力量,而我市的一級資質企業與先進地區相比偏少,要鼓勵中小企業以產權為紐帶,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擴大企業規模,提高資質等級。同時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通過強強聯合或收購、兼并困難企業實行資產重組,通過相互持股、轉讓股份、存量存股和增持股份,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真正使企業的經營機制充滿活力。今年要力爭新增6至10家一級資質企業;同時,市政府要全力支持揚建、邗建、天宇等企業積極創造條件晉升特級資質。

      2.促進建筑業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我市建筑業的市場競爭力。目前,我市建筑業面臨的嚴峻問題是,以房建為主體的建筑業市場空間愈來愈小,競爭的程度愈來愈激烈。因此,要保持和發展“建筑強市”的優勢,就要進一步加快實施結構調整的步伐,早一步調整,就可早一步贏得市場先機。建議市政府在轉型調整的方向上,鼓勵企業突破單一房建為主體的建筑產業結構,拉長建筑產業鏈,實現差別化競爭,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對有條件、有實力的重點骨干企業,則著重向以下三個方向延伸:一是向高效產業延伸,把建筑業發展的中心向機電安裝、鋼結構、環保、園林古建、裝飾裝璜、防腐工程等經濟效益較好的領域轉型,著力發展一批經營特色明顯、科技含量較高、市場前景廣闊的專業企業;二是向基礎設施產業延伸,要抓住國家拉動內需,投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加強與交通、電力、鐵路等部門和企業的合作,使建筑企業參與到道橋建設、隧道建設、市政工程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三是向房產開發等三產延伸,要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投資與建筑業關聯度較高的勘探、房地產、建材制造等上下游產業,形成有揚州建筑業自身特色專業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結構。

      3.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建議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為建筑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牽線搭橋,推進產學研聯合。要采取相應的扶持政策,不斷提高企業的科技裝備水平。對建筑企業的科技創新、科技開發等活動,市政府要有針對性地安排科技三項經費、技術改造貼息補助,支持企業購置大型設備。

      4.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鞏固和增強建筑業的支柱地位。

      (1)強化組織領導。建議各級政府要象抓工業、抓服務業、抓招商引資一樣抓建筑業的發展,認真研究解決建筑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為建筑業發展鼓勁撐腰。市、縣(市、區)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分管領導靠前指揮,定期組織相關部門赴外地新興市場考察,幫助企業宣傳、推介。要加強我市建筑業管理機構建設。我們認為,駐外辦事機構是拓展省外市場的中樞,市政府要統籌謀劃,提高組織水平,對重點市場要專門配備精兵強將,提高揚州建筑業對外的整體作戰能力,把派駐點建成連接市場、企業、政府的參謀部。

      (2)突出服務協調。各級政府要學習借鑒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等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結合我市的實際,研究制定新的促進建筑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加大對建筑業的扶持力度。市發改、城建、財政、工商、科技、人社等部門要從全市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對省、市已出臺的各種產業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外經外貿、人才引進培訓等優惠政策,要指導幫助建筑企業用活用足。要積極爭取將建筑業企業納入增值稅改革試點,避免重復征稅,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相關部門要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幫企業所需,積極主動地協調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

      (3)強化對市場開拓的指導。一是要引導特級和一級資質企業,在鞏固傳統重點市場,牢牢占據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和陜西等五大市場的同時,輻射延伸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地區,形成更大規模的區域性市場。二是要重點開拓中西部、東北地區省會和大中城市市場,特別是重慶、四川、廣西、湖南、黑龍江、遼寧等地,積極做好與外地市場主管部門對接工作,搞好宣傳、推介,幫助企業捕捉市場信息,廣交合作伙伴,努力擴大市場占有份額。三是要繼續加大本地和國際市場開拓力度。要充分發揮本土資源的優勢,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本市重點工程和房地產項目建設,為提升城市品質,建設“三個揚州”作出貢獻。同時要鼓勵具有對外經營承包工程資格的建筑企業,加強對境外市場的研究,積極參與到境外市場施工,在傳統的東南亞、中東、非洲市場的基礎上,開拓更多的境外市場。

      (4)完善獎勵考評。要強化政策的導向作用,將建筑業發展納入對縣(市、區)和鄉鎮經濟社會發展及年度綜合考評指標體系中進行考核。泰州市對縣(市、區)年度考評的100分中,“建筑業發展”就占5分,遠遠超過其他指標所占分值,極大調動各地推進建筑業發展的積極性。建議我市也要適當增加建筑業在考評指標中的分值比重。我市對創魯班獎的獎勵只有3萬元,泰州市創一個魯班獎,獎勵100萬元,其中規定獎勵項目經理不低于20萬元,還對資質升級的建筑企業給予10-50萬元不等的獎勵。建議市政府要提高對創成魯班獎或國優工程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和做出突出貢獻人員獎勵標準;對資質升級的建筑企業要給予相應的獎勵;對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施工企業,要予以重點支持,助其不斷發展壯大。

 

×
關注中國建筑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