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是江蘇省建筑業圍繞構建建筑強省戰略目標,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最根本的是要把工作重點放在轉型上,要緊扣轉型主題,在新的更高的起點上落實新要求、明確新思路、尋求新突破、實現新發展。
健全管理體制
一是創新管理體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在企業內真正建立權責明確、各負其責、運作有序、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管理機制。摒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等弊端,破除家族管理模式。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探索管理、技術、資本等要素參與的多種收益分配方式,充分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技術骨干的積極性。
二是創新組織結構。簡化部門分工,減少組織結構的管理層次,建立多中心、扁平化的組織形式,使得指令下達、信息傳遞速度加快,保持決策與管理的有效執行。將企業的管理重心逐步由對企業內部的管理轉到對供應鏈實施管理,從傳統人、財、物的管理轉到人本管理、品牌管理、風險管理、社會責任管理和誠信管理等。
三是創新管理手段。隨著越來越多的建筑施工企業進行跨地區承包及國際工程承包,分散性已經日益成為施工企業生產活動的重要特點。建立以企業總部為核心的網絡與通信系統、電子商務系統、項目管理系統,不僅可以規范作業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控制質量,加強對項目的動態控制,而且有利于企業組織的扁平化,加強對業務的管控能力。江蘇的特級和一級企業在“十一五”期間要基本實現信息化管理。
改革承包方式
長期以來,建筑施工企業的業務范圍過于狹窄,僅限于施工承包、專業承包、勞務分包等領域,與國際通行的承包方式差距甚大。我們要引導建筑施工企業積極進行在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開展總承包相關工程業務的探索。鼓勵以工藝為主導的專業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和基礎設施工程,推行工程總承包建設方式,使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更加符合建設規律和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為此,重點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綜合實力和較高服務水平的工程總承包企業是江蘇建筑業改革發展的一個重點。同時,改革政府投資工程建設方式,要建立權責明確、制約有效,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積極推廣以優化設計為主要內容的設計咨詢,提高投資效益,這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拓寬經營領域
一是盡快進軍高端建筑市場。建筑業企業要打破部門、行業、地區、所有制界限,鼓勵具有較強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大型建筑業企業為“龍頭”,實行跨專業、跨地區重組,形成一批資金雄厚、人才密集、技術先進,具有科研、設計、采購、施工管理和融資能力的大型建筑企業,引導、鼓勵大型企業參與高端建筑市場的競爭,提高高端市場的覆蓋率。
二是加快向專業領域的延伸。實施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房屋類建筑企業與市政、交通、路橋等專業企業相互參股、滲透或結成戰略伙伴。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收購兼并的形式,進入有較強的行業壁壘、技術壁壘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工程施工領域。
三是建立較完善的工程咨詢服務體系。發展包括可行性研究和評估,勘察、設計、監理、招標代理、造價咨詢、項目管理等技術與知識密集的咨詢服務機構,提高工程建設效率,降低建筑業企業生產經營和項目管理成本。鼓勵有條件的中介服務機構通過改制、聯合和重組,向能提供多方面服務的大型咨詢服務公司發展。
四是努力擴大國際建筑市場的份額。加強“走出去”戰略的規劃和管理,建立重點國家和地區的營銷網絡,提高在世界范圍組合生產要素的能力。
注重資本經營
在當前的建筑市場,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資金運作效率不高,建筑業企業規模不經濟,呈現出過度競爭市場的基本特征,影響了企業健康發展。必須盡快找到一條由施工經營與資本經營相結合的發展道路。要逐步擴大投資在企業運營中的比重,可以國際大承包商為參照系,突破以單位工程施工服務的單一經營模式,通過資本向產業上游轉移,由生產經營者轉為投資開發者,融投資商和承包商為一體,由單一的建筑產品建造服務提供者變為工程項目的擁有人和運營管理者,在施工期間由承包商投入資金按業主要求完成工程,在經營期間承包商回收投入資金,獲得預期利潤。
另外,要提高資本運作能力。一方面可通過增資擴股、上市融資、密切銀企關系,依托產業鏈支持來提高融資能力和運作水平,另一方面,可利用工程建設項目最終將形成的固定資產及具有長期穩定的盈利前景,進行項目債券融資、項目租賃融資和項目抵押融資。
推進結構調整
近年來,全行業著力進行經營結構調整,既立足于建筑業,又跳出建筑業,初步形成了集房屋建筑、裝飾裝修、消防設施、玻璃幕墻、鋼結構等多元化生產能力,不少企業還涉足房地產開發、教育、酒店服務、電力投資等領域,并取得不俗的業績。在工程總承包發育不完善、市場秩序不規范、行業利潤普遍偏低的背景下,建筑業企業尤其是大型建筑業企業,應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實現產業鏈的縱向延伸或跨行業的橫向拓展,積極向關聯度較高的上下游產業延伸。向前可以延伸到勘察設計以及建材產品的生產,向后可以向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服務等方面發展,實現前后向的一體化。建筑企業開展多元化經營,要根據自身資金、人員、市場等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在看準選好項目上多謀善斷。
堅持科技興業
充分發揮科研單位的工藝研發優勢、高等院校的多學科綜合優勢,以建筑施工企業為技術推廣應用主體,以相關教育、培訓、咨詢機構為中介服務系統,形成以市場為紐帶,以法律規范、經濟杠桿和政策引導為主要調控手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咨詢、中介服務緊密結合的建筑技術創新體系。同時,引導建筑業企業面向工程項目、面向市場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業研發中心,進行具有前瞻性的技術研究,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能夠促進建筑業結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配套技術。
另外,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完善建筑業人員職業資格制度和職業技能崗位培訓制度,建立起建筑科技人力資源交流、培訓、考核鑒定的社會化平臺。在技能培養、崗位使用、競賽選拔等方面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激勵政策,形成促進高技能人才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
來源:《建筑時報》(本文為江蘇建管局局長高學斌在2007年2月8日江蘇省建筑業改革與發展工作會議上的發言,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