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建筑業行業協會
編者的話:
這是一份《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文化建設現狀及其對策》的調研報告。金華市建筑業協會根據浙江省建協和省建設廳、建設政研會的指示精神,深入中天、海天、東陽三建、鼎立等集團企業中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對金華市建筑業由“泥木工倉庫”向“建筑大市、強市”跨越中的文化引領作用,特別是各企業建筑文化建設的成果對促進金華市建筑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目標推進,分析得非常到位。本報特編發該報告(有刪節),以饗讀者。
一、引言
金華建筑業素有傳統的優秀文化。誠實守信,刻苦耐勞,創技研藝,精工細作等等,是八婺地區建筑能工巧匠代代傳承的職業道德文化。改革開放以來,金華建筑業的先進文化,是由金華市委、市政府和各縣(市、區)黨委、政府的領導,金華市和各縣(市、區)建筑業主管部門的領導,金華市建筑業協會和各縣(市、區)建協的領導,各建筑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各專業門類的專家、教授、學者,廣大工程技術管理人員和廣大建筑工人共同創造的。金華建筑文化從實踐中來,又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使“文化力”得以不斷地增強;使“文化引領”的作用發揮得越來越好。
金華市建設局于2005年6月編纂了《金華市城鄉建設志》。金華市建筑業協會于2005年10月編纂了《金華市建筑業協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冊》。金華市建設系統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于2001年12月編纂了《金華市建設政研十年記》。東陽縣建工局、東陽縣建筑總公司和縣建筑業協會、縣土木建筑學會于1985年創辦了《東陽建筑》雜志;金華市建工局和金華市建筑業協會、金華市土木建筑學會于1994年創辦了《建筑天地》雜志;1998年《建筑天地》雜志更名為《浙中建筑》雜志,由金華市建設局主辦、金華市建筑業協會承辦。各類志書,《東陽建筑》、《建筑天地》、《浙中建筑》雜志,《廣廈報》、《中天人》、《海天建設》、《東陽三建》、《歌山建設》、《鼎立報》、《成龍報》、《晟元報》、《新世紀建設報》、《廣廈人》、《廣宏建設》、《正方報》、《東陽建工》、《創業建設報》、《利越報》、《金城報》等各企業報刊共同繁榮了金華的建筑文化,共同推動了金華建筑文化建設,共同為促進金華建筑業由“泥木匠倉庫”向建筑大市、強市的跨越發揮了重要的文化引領作用。
二、文化引領的主要體現
優秀文化對金華建筑業健康快速持續發展的引領作用,對促進金華建筑業又好又快地發展發揮了文化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十二個方面。
1.行業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發展思路方面的引領;
2.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引領;
3.政策法規方面的引領;
4.質量、安全方面的引領;
5.企業“改制轉機”方面的引領;
6.爭先創優方面的引領;
7.優化建筑企業經營管理和生存發展環境方面的引領;
8.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引領;
9.低碳建筑、綠色施工方面的引領;
10.文化建設方面的引領;
11.科技進步方面的引領;
12.建協工作方面的引領。
(一)行業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發展思路方面的引領。
改革開放以來,金華市委、市政府和各縣(市、區)黨委、政府把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建設的支柱產業來抓,確立了創建金華建筑大市、強市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發展思路,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建筑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召開全市建筑業工作會議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引領金華建筑業得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地發展。1984年底,全市共有建筑企業89家,在冊人員8217人,其中技術管理人員1000余人。到1989年底,全市有建筑企業252家,其中有一級企業1家、二級企業4家、三級企業26家、四級企業91家;建筑隊伍7.63萬人,其中高級工程師42人、工程師116人;全市建筑業總產值7.07億元,利潤1999.61萬元,上交稅金2355.23萬元。到2011年底,全市建筑工人有70余萬,比1984年增加70多倍,其中有高級技術職稱人才830名,中級技術職稱人才7500名。至2012年5月29日統計,有建造師15159名,其中一級建造師3403人,二級建造師11756人。施工企業720家,比1984年增加80倍,其中有特級企業4家,一級企業120家,二級企業179家。全市完成建安產值1903億元,比1989年增加269倍,完成建筑業稅收18.96億元,比1989年增加80.5倍。經過20多年的快速、持續發展,使金華成為浙江省名副其實的建筑大市、強市。在這一發展進程中,金華市和各縣(市、區)黨委、人大、政府和建設(筑)主管部門的歷任領導陳章方、仇保興、葛慧君、陳昆忠、徐止平、陳一新、徐加愛、宋云祥、童德成、黃乃倉、余義耕、黃友源、楊守春、王建平、黃大先、朱福林、李國輝、毛根芝、夏康、沈季元、姚栓柱等在各種建筑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報告等,以及各建筑企、事業單位領導的論著都對金華建筑業又好又快地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理念文化指導引領作用。
(二)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引領。
各級黨組織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認識到要充分發揮黨組織在企業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努力踐行“建筑工程和靈魂工程一起建”,建設“四有”職工隊伍,建設“雙文明”建筑鐵軍的理念。曾在《東陽建筑》、《建筑天地》、《浙中建筑》等雜志上編發了童德成的《抓好雙基教育,為東陽建筑業再展宏圖提供精神力量》,趙依仁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職工積極性的源泉和動力》,應金良的《淺論當前職工思想動態和政治工作任務》,《市委書記仇保興論企業黨建工作》,陳天進的《全面貫徹落實十四屆四中全會精神、努力開創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樓忠福的《構建企業的政治大廈》,趙良才的《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李國輝的《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觀,努力開創全市建設系統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夏康局長在建設系統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上的講話》,陳艷艷的《學思結合、提升學習效果》,樓正文的《職業道德:立足市場的基石》,歌建黨委的《歌黨恩、建偉業——記歌建黨委書記何品蘇的優秀事跡》,謝良明的《淺談黨務工作人員的崗位塑造》,楊守春的《中華德育歌(金華篇)》,李文相的《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是東陽建筑業發展戰略中的首要問題》等文章、講話或報告。這些文論中的思想觀念、哲學智慧、研究成果、工作方法等對建筑行業企業的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較好的文化引領作用。
(三)政策法規方面的引領。
金華建筑業實施“以法興業”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國務院、國家建設部、省人大、省政府、省建設廳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建筑業的法律規章,市政府、市建設局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加以貫徹落實。在《建筑天地》、《浙中建筑》上設《法律法規》等專欄登載與建筑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通過普法教育、舉辦法律知識競賽等舉措引領廣大干部員工知法、懂法、守法,依法辦事,合法經營,善于、勇于用法律來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不斷優化改革發展的法律環境。
(四)質量、安全方面的引領。
為實現創建筑大市強市的宏偉目標,金華市建筑業實施了“質量興業”的戰略方針。1993年開始設立了金華市建設工程“雙龍杯”優質工程獎,又于2001年起增設了金華市建設工程優質結構獎,2004年起開始評審安全生產文明標化工地。金華市政府和各縣(市、區)政府都出臺了鼓勵創優質名牌工程和創安全文明標化工地的政策措施。如1995年12月,金華市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鼓勵施工企業創優質品牌工程的通知》中作出了四項規定:一是創優質名牌工程與企業資質動態管理掛鉤;二是創優質名牌工程與建設工程招標投標掛鉤;三是對建筑產品實現優質優價,對優質名牌工程實現重獎;四是對創優質名牌工程的企業經理和項目經理實現獎勵。
百年大計、質量至上,“每建必優、精細管理”,“工程創優是社會責任”,“安全第一、平安是福”,“安全責任重泰山”,“安全是投資、是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安全是企業的第一責任”,“安全是項目經理的起碼良心”;這些文化理念都很好地引領促進了工程質量、安全文明生產業績的提高。
至2011年,全市建筑施工企業已在全國各地創出市(地)級以上優質工程3000余項,省(市、區)級優質工程1000余項。中天建設集團、海天建設集團、東陽三建、歌山建設集團、成龍建設集團、新世紀建設集團、晟元集團、明珠建設公司、新東陽建設集團、東陽木雕古建園林公司、鼎立建設集團、創業建設公司等企業共創出國優“魯班獎”和“銀質獎”工程53項,其中魯班獎31項,“銀質獎”22項,是全省全國創國優工程最多的市(地)之一。其中中天建設集團創“魯班獎”15項,創“銀質獎”12項,是全省全國的創優大戶。
(五)企業“改制轉機”方面的引領。
積極宣傳黨和政府關于“改制轉機”的方針政策,認真探討、解決改制轉機工作的熱點、難點、焦點、重點問題,及時總結推廣改制轉機工作的成功經驗。
1987年,對東陽千祥區的6個鄉的工程隊采用股份合作制的方法進行所有制改革,創建了全省首家股份合作制公司——千祥建筑股份合作有限公司。1997年4月,“浙江廣廈”股票成功上市,創中國建筑第一股。1998年9月,廣廈集團購并了重慶一建,開創了國內鄉鎮企業跨省區購并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先例。金華市委、市政府有關改制轉機工作的文件,市領導對改制轉機工作的指示,千祥公司、廣廈集團、鼎立集團改制轉機的實踐經驗,李文相、樓忠福、韋金炎、蔡加極對改制轉機工作的理論探索都為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建筑企業的改制轉機工作發揮了文化引領作用。到2005年底,全市建筑企業的改制轉機率已達到了99%以上。
(六)爭先創優方面的引領。
市建設局和市建協組織開展了市、省、全國建筑業先進企業、優秀建筑業企業經理和職業經理人、優秀建筑業企業項目經理和優秀建造師、建筑業誠信企業等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的評選及推薦工作。《建筑天地》、《浙中建筑》每期都設立《光榮榜》欄目,對市級以上建筑業先進企業、優秀企業經理、優秀項目經理、優秀建造師、優秀工程師、優秀政工師、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組織、創優質工程獎單位等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進行表彰。同時設立《企業風采》、《企業家風采》、《建筑英豪》、《勞模風采》等欄目總結宣傳先進單位和優秀個人的事跡。他們的先進事跡樹立了旗幟、樹立了標桿,推動引領了全市建筑業的爭優創優活動。
(七)優化建筑企業經營管理和發展環境方面的引領。
1.經營管理方面的引領。
對建設工程承包經營中的“掛靠”模式、“直營”模式等承包經營模式進行調研。提煉了中天、海天、東三建、歌山、晟元、新世紀、成龍等企業的建設工程經營管理之“道”:一是堅持“以人為本,造福員工”之道;二是堅持“和諧健康發展之道”;三是堅持“每建必優、精細管理”之道;四是堅持“誠信經營、陽光收入”之道。以中天等企業的實踐證明:只要真心真意地“愿流道德的血,走正道施明術”,大多數中小建筑企業都有希望像中天那樣,成功地創新建設工程經營管理模式,持續地促進企業健康、科學、和諧發展,不斷地做大做強做優企業。
2.優化建筑企業生存發展環境方面的引領。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紀委領導黃友源、陳章鳳、童德成、黃大先、楊守春、李國輝在各個整頓規范建筑市場會議上對優化建筑市場環境作了重要講話。市建筑業協會積極組織優化建筑企業生存發展環境課題的調研,并撰寫了調研報告,及時反映企業呼聲,向有關部門提出了制訂規范建筑市場政策措施的意見建議。中天集團、東陽三建、鼎立集團、成龍集團等企業,何向全、盧中一等同志都對優化建筑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政府、協會、企業共同努力促進了建筑施工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八)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引領。
企業要以人為本,不應以犧牲人的幸福去追求利潤最大化,而要以追求職工幸福指數最大化為企業最高目標。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必須相統一。要以建設體面企業、幸福企業為企業發展宗旨。錢要取之有道,也要用之有道。要把所取得的成就轉化為社會責任,做負責任的企業公民。徐忠全、樓忠福、杜安才、樓永良、樓正文、謝良明、林松強、姚栓柱、王麗亞、樓永標、丁梅笑、夏康、樓錦其、李文相、市建協黨支部的論著都對以上理念進行了積極探索。《浙中建筑》等雜志積極推崇以上理念引領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九)低碳建筑,綠色施工方面的引領。
在《建筑天地》和《浙中建筑》雜志上編發了余義耕、許寶龍、王雪涓、楊守春、胡妙江、吳學敏、陳以東、李克力、徐志輝、夏康、季文秉、劉順炎、金意景、應敏元、張必成、何巧春、李文相、李耀明、馮嘉、賈潤根等同志撰寫的《生態建筑好》、《全力執行好施工階段建筑節能標準》、《推進建筑節能、發展綠色建筑、打造精品城市》、《低碳經濟是國家的發展戰略,綠色建筑是企業發展機遇》,《低碳經濟要求建筑業向“綠色建筑”轉型》等文章。這些文章闡明了低碳建筑是人民的要求,國家的戰略,時代的潮流。走低碳之路是大勢所趨,唯有向低碳經濟轉型,建筑業才能實現根本轉型。這是一種從理念到行動的全方位的模式轉型。引領有遠見、有作為的建筑施工企業抓住新的發展機遇、堅定地向“綠色建筑”轉型。
(十)文化建設方面的引領。
改革開放以來,金華建筑先后創辦了《東陽建筑》、《建筑天地》、《浙中建筑》雜志,這三個建筑業雜志在發揮文化引領作用的實踐中,得到了部、省、市、局領導的關懷、支持、指導。各特、一級骨干建筑企業也先后辦起了企業報刊,如《廣廈報》、《中天人》、《海天建設》等。這些企業報刊通過互相交流,不僅促進了本企業的文化建設,也促進了整個金華建筑行業的文化建設,特別是中天企業文化、廣廈企業文化、晟元企業文化對整個建筑行業的發展也起到了良好的文化引領作用。在全國和全省建筑業報刊的交流評選中,金華建筑行業的報刊無論是參與交流的數量和獲獎的數量都是名列前茅的。《浙中建筑》在歷次參加全國和全省的建筑報刊評比中均榮獲“金頁獎”、“一等獎”、“最佳期刊獎”等最高獎項。金華的建筑文化建設業界同仁稱其為“浙中建筑文化現象”予以高度關注。《浙中建筑文化現象》一文在《浙中建筑》2008年第5期上發表后,《建筑時報》、《浙江建筑業》等新聞媒體也曾以“浙中建筑文化現象”加以報道。
(十一)科技進步方面的引領。
金華市建設局、金華市建筑業協會、金華市土木建筑學會通過組織開展QC小組活動,工法工藝創新,論文評獎,技術比武,技術培訓等舉措,引領金華建筑業的科技進步。特別是自1998年以來積極組織開展了金華市工程建設QC小組活動,自1999年以來,共已組織了十四次金華市工程建設QC小組成果發表會,共有963個QC小組成果參加了發表,其中獲一等獎的有60個,二等獎的有114個,三等獎的有224個。有229個QC小組成果獲省級以上優秀成果獎,其中獲全國獎的有77個。
金華市建筑業從1998年時的全市年共創4個QC小組成果到2012年年創108個QC小組成果,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近年來獲省和全國獎的QC小組一直名列全省、全國前茅;隊伍越來越大,參加QC小組活動的單位和技術骨干,從剛開始的幾家企業、幾十個成果發展到幾十家企業、幾百名技術骨干。
近千個QC小組成果,攻克了工程質量、安全生產、節能降耗、綠色施工、經營管理、“四新”技術的運用等方面的各種難點、疑點、熱點問題,有的成為企業的技術標準,有的轉化為省級、國家級工法,有的申報為專利。QC小組活動成為推動金華建筑業科技進步最給力的舉措之一。
(十二)建協工作方面的引領。
金華市建筑業行業協會自1985年10月成立以來,在歷任會長、秘書長劉志宏、周佩珂、畢志源、沈季元、郭胃定、華土興、李國輝、夏康、姚栓柱、盛竹賢、吳文亞、李文相等同志的正確領導和副會長、副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及全體會員單位的共同努力下,一直以“雙向服務”的理念來引領協會的工作,充分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與各級政府和廣大會員單位同向同力,在由“泥木工倉庫”向建筑大市、強市跨越的奮斗歷程中同唱一首歌,為金華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進步譜寫了輝煌詩篇。
協會在配合政府確立金華建筑業的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方面,很好地發揮了參謀助手作用。自“七五”以來,在建筑業發展的各個五年規劃中,協會秘書處同志都能積極配合政府主管部門開展調查研究,參與各個五年規劃的制訂,對發展戰略目標和政策措施提出意見建議。如“七五”期間提出了要把“泥木工倉庫”建設成“建筑師之鄉”的發展戰略;“八五”期間,提出了要把金華建筑業建設成金華市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的發展目標;“九五”期間,提出了“創建金華建筑大市”的奮斗目標;“十五”期間,提出了“鞏固建筑大市地位、向建筑強市邁進”戰略目標;“十一五”期間,提出了“進一步做精做優建筑強市”的戰略任務;“十二五”期間提出創建金華文化科技建筑強市的發展目標。在提出以上意見建議的同時,積極為政府為企業做好相關服務工作。
一是評先評優工作。組織開展了金華市建筑業誠信企業、金華市建筑業先進企業、優秀建筑業企業經理、優秀建筑業企業項目經理的評審工作;省和全國各類先進集體、優秀個人的推薦工作。二是組織開展了金華市建設工程“雙龍杯”優秀工程的評審和省優國優工程的推薦工作。三是組織開展了技術培訓工作。四是組織開展了金華市工程建設QC小組活動。五是對建造師分會、混凝土分會、防水分會、綠色節能分會、建筑業老企業家分會的指導服務工作。六是承辦《浙中建筑》雜志。七是調查研究工作。八是非公企業黨組織建設的指導工作。
“雙向服務”理念引領市建協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好成績,受到市、省和國家有關部門的表彰。主要榮譽有:全國先進民間組織、中國建筑行業先進協會、中國社會組織評估等級AAAAA級協會、浙江省優秀社會團體、浙江省建筑業優秀協會、金華市先進社會團體、金華市五好社團、金華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金華市五好黨組織、全國建筑業協會優秀秘書長。由市建設局主辦,市建協承辦的《浙中建筑》在參加全國、全省建筑業報刊的評選中,歷年都獲金頁獎、一等獎、最佳期刊等最高獎項。
三、有待改進的方面
金華市建筑業雖在文化引領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上看還做得很不夠,還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1.對建筑文化建設重要意義的認識有的還比較膚淺,還有待進一步地提高。不少企業的文化建設還只是一種“包裝”,還不善于用優秀的文化來武裝企業,引領企業的發展。
2.近些年來,建筑業界同仁共同創造引領金華建筑業快速、健康、持續發展的優秀文化理念,有待加以系統、精深的整理提煉。中天、廣廈、晟元、新世紀等企業的優秀文化有待予以升華、推廣。
3.全市建筑文化建設還沒有整體上的戰略規劃,還沒有專門的促進建筑文化建設的政策措施,還沒有把“創建金華建筑文化大市、強市”作為軟實力建設的戰略目標。
四、進一步加強金華建筑文化建設的提議
1.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切實提高全市建筑行業各級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廣大企事業單位對建筑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樹立起文化力是生產力、是核心競爭力的理念,把建筑文化建設作為提高金華建筑業軟實力的大事來抓。
2.要落實文化建設的職能、責任。要把建筑文化建設事業確立為主管部門和建筑協會的重要職能、責任。建筑業協會要設立主管建筑業文化建設的職能機構,要成立建筑文化建設研究會。
3.要制定創建金華建筑文化大市、強市建設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切實有效地推動建筑文化建設事業。
4.要進一步創新建筑行業文化理論體系。要建立建筑全行業的道德信用體系,在建設工程招投標、經營管理、工程質量、安全生產、經濟分配等方面都有先進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創新具有八婺特色的建筑文化。
5.要努力實現“監管、服務”文化的轉型升級。各級建筑行業主管部門,要注重用先進的文化引領來提高監管水平和效益,各級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機構要注重用先進的文化引領來優化服務質量。
6.要建設企業文化建設的評價考核體系,進一步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建筑企業要以“建設體面幸福企業”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觀。要在文化建設的領導組織機構、人才隊伍建設、目標任務考核等方面抓落實,要像抓建筑工程建設一樣來抓好文化工程建設。
7.要進一步辦好行業和企業報刊。要在人力、財力、物力上進一步支持辦好《浙中建筑》雜志。特、一級建筑企業都要努力辦好企業報刊。要開展金華市建筑業報刊觀摩交流評選活動,不斷提高報刊質量。
8.要鼓勵創辦建筑文學社、建筑藝術團、建筑出版社等各種建筑文化建設團體,發展文化產業。
9.要鼓勵反映建筑業改革發展事業的電影、電視劇、戲劇、小品、相聲、小說、詩歌等文學藝術的創作,不斷繁榮建筑文化建設產品。
10.要重視建筑業文史編纂事業。市建筑業協會老企業家分會宜成立“建筑業文史編纂辦公室”,負責編纂出版建筑業先進集體、優秀個人的傳記,編輯出版建筑業政策文件、政治思想、黨群工作、經營管理、質量安全、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理論文集和實踐成果。特別要把編纂《金華市建筑業志》作為創建金華建筑文化大市、強市的大事來辦。
11.要以慶祝《浙中建筑》出版百期和金華市建筑業行業協會成立三十周年為契機開展系列文化活動,弘揚優秀建筑文化。
12.建議近期召開一次全市建筑文化建設工作會議,對實施“創建金華建筑文化強市”發出動員令。以后宜定期召開全市建筑文化建設工作會議,要大力表彰文化建設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要充分尊重和激勵文化工作者的勞動,努力開創政府、協會、企事業單位共同推進金華市建筑文化建設事業的和合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