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江蘇省建設廳建筑業發展處調研員)
鹽城市作為江蘇省國土面積第一大市和人口總量第二大市,在江蘇省沿海地區大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兩大國家發展戰略逐步實施的大背景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和巨大潛力。建筑業作為鹽城市支柱產業、傳統產業和富民產業之一,如何跟上時代步伐、加快轉型升級、實現科學發展、助推本地工業化、城鎮化、提高對全省建筑業的貢獻份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鹽城建筑業的轉型升級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現有特級企業一家(鹽城二建),建筑強縣一個(阜寧),以及一級總承包企業和專業企業42家。2011年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839.5億元,實現增加值240億元,占全市GDP的8%,在規模和總量上略低于徐州,保持蘇北五市第二的地位。但在全省13個省轄市的排序中處于中等偏下位置(第8位),與人口第二大市的地位不太相符。
2012年以來,江蘇建筑業第三次創業的序幕徐徐拉開。為擺脫兄弟省份同質化競爭的圍追堵截,應對日益嚴重的勞務用工荒危機,緊跟全球建筑業發展的潮流,在新一輪角逐中繼續領跑全國,江蘇省政府及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導上高位推動建筑業的工業化;蘇州、南通、南京等地的一些企業嗅覺靈敏、反應迅速,實施了一批建筑工業化項目;海安縣在省建設廳的指導下,創辦了現代建筑產業園,試圖為大面積推廣建筑工業化提供平臺和載體;部分市縣主管部門和企業也將建筑工業化列入年度工作計劃或五年規劃。這次創業,將實現江蘇建筑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飛躍。
鹽城建筑業在前兩次創業中在起跑線上慢人一拍,導致了輸人一籌的結果。但若積極主動地與蘇南、蘇中一起站在第三次創業的起跑線上,做好轉型升級工作,蘇北建筑業跨越發展、迎頭趕上也是有可能的。
一、要將轉型升級的目標定位為高水平領跑蘇北。針對鹽城建筑業在全省中等偏后、在蘇北稍稍領先的現狀,要將勇于爭先的工作熱情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利用鹽城經濟發展速度可能快于全省和蘇北平均水平的有利條件,確立到“十二五”期末,鹽城建筑業以較大優勢、較高水平領先蘇北,在全省排序前進1~3名的目標定位,并以此來確立指導思想,選擇突破方向,整合相關資源。
二、轉型升級的前提條件是改變粗放的經營方式。在調研中發現,鹽城建筑業企業大多將接受掛靠收管理費作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流經營模式。這一模式以粗放、松散、缺乏核心競爭力為特征,雖然能較快地在量上做大,但要在質上做強、在效益上做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沒有興趣在人才、科技、裝備、機制等方面大量投入,同時還會引發大量的法律風險和債務風險。不改變這一經營方式,鹽城建筑業轉型升級根本無從談起。
三、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在于推進建筑工業化。之所以要把推進建筑工業化作為鹽城建筑業強勢崛起的突破口,是因為:其一,適應全國、全省勞動力人口嚴重不足的新形勢。眾所周知,中國勞動人口(15至59歲)供給增長率在2004年首次出現下降,此后用工荒已從周期性的、政策性的、區域性的、行業性的“荒”,轉變為常態性的、全局性的、總量性的“荒”,而且在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如川、皖、豫也出現了用工荒。據調查,鹽城早在五、六年前就由建筑勞務輸出地變為輸入地了。解決用工荒的根本出路就是推進建筑工業化。其二,建筑業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必由之路。全國乃至全省的建筑業,總體而言,仍停留在拼人海戰術、拼資源耗費、拼勞動強度的傳統階段。鹽城建筑業當然也不例外。要實現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就必須用工業化來改造和提升建筑業,使建筑業的發展能夠更多地依賴于科技進步。其三,緩解資源壓力和環境壓力。目前,我國建筑的建造、運營能耗已達到全社會終端能耗的40%以上。推進建筑工業化,每年可減少可觀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對于發展綠色建筑、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保護生態環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企業資質高等級化是轉型升級的落腳點。資質既是企業素質的綜合反映,又是市場競爭的準入門檻。鹽城建筑業企業雖然數量不少,但特級和一級企業數量偏少。
目前,鹽城建筑業企業出于擴大影響、開拓市場等方面的考量,有4~5家一級企業有志于晉升特級企業,上百家二級企業有志于晉升一級企業。對于這些企業而言,資質升級之路可能漫長而又艱辛。鹽城建筑業主管部門應利用這個契機引導企業運用倒逼機制提升管理水平和綜合素質。
五、轉型升級的根本手段在于確立建筑業支柱地位。經濟發展水平高于鹽城的蘇中地區,大部分市縣都將建筑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扶持;省內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蘇南地區,亦有一些縣市如溧陽、高淳等將建筑業打造成支柱產業。鹽城至少有一半以上縣市可以將建筑業列入當地重點扶持的產業之中。徐州市政府在去年省政府召開全省建筑業工作會議之后,及時將建筑業作為5個千億元級產業之一來培育的做法,值得鹽城各級政府學習、借鑒。
鹽城部分縣市原來也有一些比較具體的建筑業扶持政策,但大多沒有上升到支柱產業的地位。因此,要有意識地落實省建筑業工作會議精神,盡可能地將建筑業列入支柱產業,從而動員和組織更多的社會資源和行政資源,為鹽城建筑業在第三次偉大創業中迎頭趕上全省步伐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
六、要將南北掛鉤高效化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2010年以來,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推進蘇南、蘇中與蘇北在建筑業方面的南北掛鉤,在蘇南、蘇中和省屬挑選了50家優勢企業,對蘇北62家有較強成長性的企業進行幫扶。鹽城的幾家建筑業企業因此受益良多。這一舉措已為鹽城建筑業的發展提供了外在動力。在這項工作已經展開的基礎上,鹽城有關部門要研究出臺相應的辦法,力求讓掛鉤雙方互惠雙贏,從而增強南北雙方掛鉤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持久性。(中國建設報)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鹽城建筑業的轉型升級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現有特級企業一家(鹽城二建),建筑強縣一個(阜寧),以及一級總承包企業和專業企業42家。2011年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839.5億元,實現增加值240億元,占全市GDP的8%,在規模和總量上略低于徐州,保持蘇北五市第二的地位。但在全省13個省轄市的排序中處于中等偏下位置(第8位),與人口第二大市的地位不太相符。
2012年以來,江蘇建筑業第三次創業的序幕徐徐拉開。為擺脫兄弟省份同質化競爭的圍追堵截,應對日益嚴重的勞務用工荒危機,緊跟全球建筑業發展的潮流,在新一輪角逐中繼續領跑全國,江蘇省政府及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導上高位推動建筑業的工業化;蘇州、南通、南京等地的一些企業嗅覺靈敏、反應迅速,實施了一批建筑工業化項目;海安縣在省建設廳的指導下,創辦了現代建筑產業園,試圖為大面積推廣建筑工業化提供平臺和載體;部分市縣主管部門和企業也將建筑工業化列入年度工作計劃或五年規劃。這次創業,將實現江蘇建筑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飛躍。
鹽城建筑業在前兩次創業中在起跑線上慢人一拍,導致了輸人一籌的結果。但若積極主動地與蘇南、蘇中一起站在第三次創業的起跑線上,做好轉型升級工作,蘇北建筑業跨越發展、迎頭趕上也是有可能的。
一、要將轉型升級的目標定位為高水平領跑蘇北。針對鹽城建筑業在全省中等偏后、在蘇北稍稍領先的現狀,要將勇于爭先的工作熱情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利用鹽城經濟發展速度可能快于全省和蘇北平均水平的有利條件,確立到“十二五”期末,鹽城建筑業以較大優勢、較高水平領先蘇北,在全省排序前進1~3名的目標定位,并以此來確立指導思想,選擇突破方向,整合相關資源。
二、轉型升級的前提條件是改變粗放的經營方式。在調研中發現,鹽城建筑業企業大多將接受掛靠收管理費作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流經營模式。這一模式以粗放、松散、缺乏核心競爭力為特征,雖然能較快地在量上做大,但要在質上做強、在效益上做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沒有興趣在人才、科技、裝備、機制等方面大量投入,同時還會引發大量的法律風險和債務風險。不改變這一經營方式,鹽城建筑業轉型升級根本無從談起。
三、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在于推進建筑工業化。之所以要把推進建筑工業化作為鹽城建筑業強勢崛起的突破口,是因為:其一,適應全國、全省勞動力人口嚴重不足的新形勢。眾所周知,中國勞動人口(15至59歲)供給增長率在2004年首次出現下降,此后用工荒已從周期性的、政策性的、區域性的、行業性的“荒”,轉變為常態性的、全局性的、總量性的“荒”,而且在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如川、皖、豫也出現了用工荒。據調查,鹽城早在五、六年前就由建筑勞務輸出地變為輸入地了。解決用工荒的根本出路就是推進建筑工業化。其二,建筑業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必由之路。全國乃至全省的建筑業,總體而言,仍停留在拼人海戰術、拼資源耗費、拼勞動強度的傳統階段。鹽城建筑業當然也不例外。要實現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就必須用工業化來改造和提升建筑業,使建筑業的發展能夠更多地依賴于科技進步。其三,緩解資源壓力和環境壓力。目前,我國建筑的建造、運營能耗已達到全社會終端能耗的40%以上。推進建筑工業化,每年可減少可觀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對于發展綠色建筑、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保護生態環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企業資質高等級化是轉型升級的落腳點。資質既是企業素質的綜合反映,又是市場競爭的準入門檻。鹽城建筑業企業雖然數量不少,但特級和一級企業數量偏少。
目前,鹽城建筑業企業出于擴大影響、開拓市場等方面的考量,有4~5家一級企業有志于晉升特級企業,上百家二級企業有志于晉升一級企業。對于這些企業而言,資質升級之路可能漫長而又艱辛。鹽城建筑業主管部門應利用這個契機引導企業運用倒逼機制提升管理水平和綜合素質。
五、轉型升級的根本手段在于確立建筑業支柱地位。經濟發展水平高于鹽城的蘇中地區,大部分市縣都將建筑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扶持;省內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蘇南地區,亦有一些縣市如溧陽、高淳等將建筑業打造成支柱產業。鹽城至少有一半以上縣市可以將建筑業列入當地重點扶持的產業之中。徐州市政府在去年省政府召開全省建筑業工作會議之后,及時將建筑業作為5個千億元級產業之一來培育的做法,值得鹽城各級政府學習、借鑒。
鹽城部分縣市原來也有一些比較具體的建筑業扶持政策,但大多沒有上升到支柱產業的地位。因此,要有意識地落實省建筑業工作會議精神,盡可能地將建筑業列入支柱產業,從而動員和組織更多的社會資源和行政資源,為鹽城建筑業在第三次偉大創業中迎頭趕上全省步伐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
六、要將南北掛鉤高效化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2010年以來,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推進蘇南、蘇中與蘇北在建筑業方面的南北掛鉤,在蘇南、蘇中和省屬挑選了50家優勢企業,對蘇北62家有較強成長性的企業進行幫扶。鹽城的幾家建筑業企業因此受益良多。這一舉措已為鹽城建筑業的發展提供了外在動力。在這項工作已經展開的基礎上,鹽城有關部門要研究出臺相應的辦法,力求讓掛鉤雙方互惠雙贏,從而增強南北雙方掛鉤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持久性。(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