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剛才幾位理事發表了很好的意見,我們一定把大家的意見吸收到今年的工作安排當中。借這個機會我談談三個方面的看法:一是學習兩會精神的幾點體會,特別是關于建筑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幾點想法;二是今年的幾項重點工作;三是大家現在比較關心的,協會向何處去。這幾個題目都比較大,今天只談一點我的想法的概要,如果能夠引起大家的思考,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一、關于學習兩會精神的體會
我談兩點體會。
第一,我們要根據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預期目標和宏觀政策,科學地分析建筑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能不能這么概括:“形勢很好,困難不少。”形勢很好,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宏偉目標,我想這給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極大的動力。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前些日子我們舉辦了魯班獎創立25周年的紀念大會,我們請老部長俞正聲同志寫了一個贈言,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建筑業是國家支柱產業。”前幾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有人向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提問:房地產到底是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他說:我查了文件,我們沒有這么說,我們說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后來網上又熱鬧了一陣,有人說以前的文件有房地產是支柱產業的提法。但是不管怎么說,看來我們國家的高層和一些主管經濟的強力部門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認為從建筑業在國民經濟當中所處的地位聯系到我們今后的發展目標,建筑業是大有作為的。比如說,像剛才大家提到的,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發展,那就要建設大量的基礎設施、環境設施。我一直認為大城市的規模應該控制了,大城市病太嚴重了,但是我們二三線城市的水平還是遠遠低于國外。所以我覺得推動城鎮化建設,應把重點放在二三線城市,包括小城鎮的建設,這將是一個廣闊的市場。另外,我最近看到一個數據,我們城市的保障性住房這幾年只完成了12%。也就是說今后還有80%以上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還有待完成。我就舉這兩個例子,一個是城鎮化建設,一個是保障性住房建設。此外,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還有全國的生態建設、環境建設,這些都充分說明今后建筑業的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但是困難也不少。在今后的若干年建筑業面臨的不確定因素比較多,也舉幾個例子說明。
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趨于下降。我們國家GDP的增長率,從前些年的年平均9.3%,要下降到7.5%左右,今年確定的是7.5%,我想今后幾年大概也會是這個水平吧。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幅度勢必會有所下降,實際上這幾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已經形成下降趨勢。比如說,2010年就比2009年回落了4.7個百分點,2011年比2010年回落了1.7個百分點,2012年比2011年又回落了3.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的下降對于建筑業意味著什么,我就不再說了。
第二,有一個數字我看了以后也覺得值得重視,就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說,2012年底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已經達到了32.9平方米。(當然還有個別地區人均幾平米的,那是一個貧富不均的問題。)人均32.9平方米,從平均數來說發達國家也不過如此。同志們,是不是可以認為我們城鎮住房迅猛發展、膨脹式發展的時期已經過去了。我們以前帶有還賬的味道,加快建設,各個城市到處是工地。今后我們不可能在全國各地特別是一線城市,大規模、無限度地建設住房了。
第三,現在外部環境對我們有很多不利的因素,比如人工成本大幅度增長。建筑業原來的低成本優勢已經喪失了,競爭勢必更加激烈。
第四,行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生產方式落后的局面還會困擾我們相當一個時期。關于行業結構不合理、生產方式落后,我在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上專門比較詳細地談過我的看法,下面還要提及,我在這里就不展開說了。
所以我說能不能這么看,結合我們的總體發展目標和宏觀政策來看,“形勢很好”;但是建筑業發展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困難不少”。所以我們要認真地學習兩會精神,聯系我們行業、企業的實際,從解決內外矛盾和困難入手,破解難題,謀劃發展。
第二,就是越來越深刻地感到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是建筑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和當務之急。
建筑業現在面臨著什么樣的狀況呢?咱們在內部可以放開一點講,我看從我們面臨問題的表現來說,有“三低三高”:勞動生產率低、產值利潤率低、對全國GDP的貢獻率低,建造過程能耗、物耗、碳排放水平高。搜集點數據也很困難,我就舉一個例子:以增加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2008年德國是人均115.62萬元,我們是3.24萬元。單從數字來看德國是我們的35.7倍。我和提供數據的同志討論,我說這個數據可能還得根據貨幣的購買力水平調整一下,但是怎么調整恐怕也得比我們高十幾倍。所以,以勞動生產率低為突出表現的“三高三低”是我們建筑業目前面臨的非常突出的問題。
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想至少有下面三個原因:
一是落后的產能長期嚴重過剩,導致不良競爭、惡性競爭日益激烈。我以前老說:生產力嚴重過剩、市場供需失衡,這是造成建筑業市場混亂、工程質量不高的一個基礎性的原因。現在我還要加一個限制詞,叫做“落后的”生產力嚴重過剩,也就是說,這種過剩更多的表現為一種結構性的。我們不是說技術先進、管理科學的企業產能過剩,而是那些落后的產能過剩。這些落后產能多是一些中小企業,它們的能量很大,對市場正常秩序的沖擊很大。所以建筑市場才一直存在著嚴重的不良競爭,乃至惡性競爭。
產能過剩的問題現在是國家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我最近看了一個資料,國家發改委原主任張平說,我們的鋼材、水泥、玻璃的產能利用率是70%-75%。這三個行業都是跟我們密切相關的。工信部部長苗圩說,從世界上來看,如果產能利用率低于70%-75%,就認為是嚴重過剩。建筑材料的產能嚴重過剩,這個有數據,我們建筑業內部落后的生產力嚴重過剩到什么程度,我請同志們一起查了幾天資料,也沒有確切數據。但是如果從目前不良競爭、惡性競爭的狀況來看,像大家所形容的,“僧多粥少,狼多肉少”,確實是實際情況。
二是我們行業內部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沒有能夠形成科學、高效、完整的生產鏈條。這個我以前專門講過,今天不展開說了。這種落后產能過剩和人為肢解工程鏈條,使多數建筑業企業在建設過程中起不到主導地位和作用,只能任由甲方各個擊破,甚至任意宰割。我們多年強調的工程總承包遲遲形不成氣候。我看現在有的甲方對工程的干預比以前更嚴重,設計要干預,材料要干預,分包單位要他來找,據說還形成了很多潛規則。我覺得現在有的甲方都快恢復到建筑業改革之前的那種狀況了,我們建筑業企業都快淪為附屬他們的施工隊了。再加上前面說的落后的產能嚴重過剩,使我們建筑業企業在建設過程中起不到主導地位和作用。我想這可能是我們被一些惡意甲方,或者說是相當多的建設單位各個擊破、任意宰割的很重要的原因。所以,你的利潤率怎么能高呢?你的勞動生產率怎么能高呢?
三是我們生產方式落后,集中體現在建筑預制裝配化水平極端落后,我看這是造成“三低三高”的又一個重要原因。這個問題我們認識得很早,從五十年代我們國家就開始強調,1995年的時候還搞了一個《建筑工業化發展綱要》。但是,提出的目標基本上都落空了,預制裝配化水平和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大。國外的裝配式建筑一直處于很好的發展當中,已經從最初追求經濟快速的施工模式發展為施工質量高、結構性能好、環保指標高的一個現代化的建筑體系。目前預制裝配式結構在混凝土結構中的占比美國是35%,歐洲大概是35%-40%,新加坡和日本超過了50%。我們能有5%嗎?我們的絕大多數工程還是現澆混凝土。我跟好多同志說,我們在前一段時期建筑業改革當中,是不是也有兩個失誤:一個是普遍取消了技校,大城市和大企業普遍取消了技校。現在大家都深深感到技術工人嚴重缺乏,為什么要取消呢?很多國家像德國、日本,特別是德國都很重視職業教育,我們都取消,一律都不辦了。另外一個是,大面積地取消了構件廠。實際上,建筑構配件工廠化生產非常重要,非常遺憾的是,現在構件廠不是比原來多了,而是少了。這是改革過程中一個很大的失誤。最近我發現,各地開始對這個問題重視起來了,浙江專門發了一個文件,他們要在2015年之前建設一千萬平方米的預制裝配式的房子。同志們,如果說我們還是像目前這樣落后的生產方式,我們的“三率”怎么能提高呢?我們的能耗、物耗和碳排放量怎么能降低呢?所以我說“三高三低”反映了我們建筑業在規模、結構和生產方式方面的幾大問題。
還可以舉出很多方面的例子,說明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多年積累下來的,我們必須銳意改革,正確認識這些問題,認真地籌劃這場發展方式上的革命。這是提升傳統產業的必由之路,這關系到我們行業的總體發展,對一些企業來說,甚至是生死攸關的。
我看有兩項工作相對比較容易做到,如果能夠取得較大進展的話,就可以認為我們在轉變發展方式上還是做了一些事情。一個就是建筑材料的升級換代。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使用高強鋼筋方面出臺了強制性規定。我跟陳大衛部長議論,我說“革命尚未成功”,我們還要繼續推動高性能混凝土的應用。如果高強鋼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得到廣泛應用,那從材料上、從源頭上來說,建筑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就取得了巨大成績。另外一個是在生產方式上大力提高預制裝配化水平,提高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比例,即PC率,哪怕我們能達到10%、20%,那也是了不起的進步。我看有這兩條:材料升級換代、建筑業PC率大幅提高,建筑業的轉變發展方式就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了。我們要牢牢抓住這兩點,作為建筑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抓手,一個突破口。規模和結構的問題不是不要解決,相比這兩條要難,那個確實是革命。這是我學習兩會精神的兩點體會。
二、關于今年的幾項重點工作
剛才吳濤同志講了今年的工作安排。我還是強調,鑒于協會的特點,工作要確定有限目標。今年要抓住以下幾項重點:
第一,要以更大的力度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反映訴求,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今年反映訴求的重點一個是保證金,一個是“營改增”。
我為什么在這里又說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呢?大前年,我們寫了一個報告,建議為了改善目前建筑市場無序競爭的狀況,是不是可以把不同資質等級的企業經營范圍作一個劃分,不要讓二級企業和一級、特級企業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最后競爭不到,怎么辦呢?就去搞掛靠。我們建議劃分劃分范圍,一個億或兩個億以下的工程特級企業就不要做了。這不是什么發明創造,香港早就這樣做了。姜部長對這個報告很重視,寫了一個很重的批語,要求深入研究。但是,也有的領導感到這個問題比較復雜,致使這個政策性建議不了了之。其實,第一,這件事沒那么復雜,第二,如果是該辦的事,復雜也得辦哪!所以我說,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和鍥而不舍的精神,針對企業當前難點,為大家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我們要深入開展提高預制裝配化水平和建筑勞務用工制度改革這兩項調研。
今年安排的調研題目很多,重點是兩項。一個是提高預制裝配化水平,這么多年來建筑業PC率不進反退,癥結在哪?這些困難、問題怎么來解決?我想要加強調研。我不贊成建筑產業化或建筑工業化的說法,應該叫建筑預制裝配化。我們的目標是把這項工作作為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的抓手,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個突破口。
另外一個調研是勞務用工制度。這個我不細說了。中國的勞務用工制度到底走一條什么路,大家也都在探討,有很多省辦了一些培訓學校,據報道也還辦得不錯。北京好像一直是在搞勞務基地。其實可能各有利弊。總而言之,要把這項工作作為調研的重點,探索適合中國實際的建筑勞務用工制度。
去年我樓上那家裝修,那完全是野蠻裝修,質量一塌糊涂,你們能相信嗎,我兩間衛生間,加上大廳,漏了六次,你們能想象嗎?他們懂得防水嗎?做過防水嗎?但是也不能不說他是我們建筑隊伍里的一部分,現在有些小微企業,就是這樣的管理水平,工人的素質降低到這樣的水平。我作為曾經主管過建筑業的副部長,覺得很慚愧。我說,我批評你們其實也有我的責任,怎么能到了這種程度呢?漏了六次,我被迫在外面住了三個月。所以,剛才我說過,一個是建材升級換代,一個是大力提高預制裝配化水平,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勞務用工制度。勞務用工的現狀是怎樣的?怎么在現在的情況下通過一些制度設計,能夠把勞務培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我看要把這件事當成一個調研的重點。
三、關于協會的工作
我們要認真學習《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這個方案提出了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的一系列舉措。這些舉措有兩個重點,一個是重在向市場、社會放權,一個是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目標是建設一個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其中有一些重點的提法,比如“脫鉤”、一業多會、改變行政化傾向、完善內部治理制度、按規定需要對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水平評價改由協會學會認定等等。
以上是方案中的一些主要內容,我下面想談三點看法。
第一,要對這個方案,這些舉措加深理解。我的理解不夠,比如說什么叫一業多會?為什么要搞一業多會?當然方案里提的是要進行一業多會的探索,引入競爭機制。我們現在算不算一業多會?我們大建筑里面有建筑業協會,還有煤炭、電力、石油等行業建設協會,算不算一業多會?我們有中建協,還有地方的建筑業協會,算不算一業多會?
從全國層面上來說,我們有一個中建協,還有一個掛在國家發改委的施工企業協會,像這樣的一業多會利大還是弊大?我們在住房城鄉建設部的領導下評選魯班獎,是國家最高工程質量獎,他搞一個“國家優質工程獎”,企業不知道怎么辦好。像全國層面的一業多會,利大弊大?怎么搞法?如果是對外交流,應該怎么辦?我當了會長以后去過幾個國家考察,比如意大利,全國有一個建筑業協會,各個城市也有建筑業協會。一業多會后怎么對外交流?所以我說要加深理解,深入探討。這件事一定要有利于協會的健康發展,是不是?不能又搞成無序的競爭,甚至于不良的競爭,其結果是給企業帶來很多困難。
第二,明確當前任務。按照這個要求,當前任務是什么呢?這個方案提的非常明確,就是完善內部治理結構。要求各級協會更好地履行三項職能,在當前要完善內部治理結構。這是一個大題目,比如協會的決策機制、組織結構、激勵和懲戒機制、會員的權利義務、國家協會和地方協會的關系,我看這些都是內部治理結構應該考慮的問題。只有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履行三項職能。所以大家要在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方面多下力氣,做點文章。
至于什么時候、有沒有可能接受有關部門的某些下放事宜,那要耐心等待。有的領導同志說了,放權就是割肉,是割自己的肉。是不是?沒有點壯士斷腕的精神放權談何容易呀。我有資格說這個話,因為當年我也在政府工作。我舉個例子,當年設計、籌劃建造師資格的時候,我們提出一個方案,或者成立建造師協會,或者在建筑業協會里搞一個建造師分會,建造師的資格就由這個機構來認定、培訓和考核。這在其他的領域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國數量最大的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都是分別由學會協會進行資格認定、培訓、考核的,為什么建造師就不行呢?因為部里有一個專門管各種執業資格的事業單位,這關系如何協調呢?我不是說這屆住房城鄉建設部,這屆沒涉及這個問題,是我在部里的時候。如果說責任我也有一份,我也不是全部的責任,我也沒那么大能耐。所以大家耐心地等待,因為方案里有一句話,就是說今后這些資質、資格什么的,盡量不要管了,按照規定一定要搞的,可以由協會學會具體認定。有的協會學會就躍躍欲試,是不是要下放給我們了?什么時候下放,下放給你什么,不知道。你還是先完善內部治理結構。
第三,我們確實要為承擔更多的社會管理職能做好準備。在我從政的這么多年里,把社會組織位置擺得這么重要、說得這么具體、目標這么明確,還是頭一回。所以我們要為承擔更多的社會管理職能做好準備,包括思想上的準備、組織上的準備和人員素質上的準備。我看,就現在協會的整體水平來說,如果履行更多的社會管理職能,應該說還是有困難的。我們應該積極做好準備,準備承擔更多的責任,因為我看這次國家的決心比較大,反復地講:要放權,把權力放給市場,放給社會組織。 協會的建設要盡快適應國家的要求。
今天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做這些溝通:一個是學習兩會的兩點體會,一個是今年工作的重點,一個是關于協會的工作。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