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西寧,室外溫度已經達到了零下10攝氏度左右,寒氣逼人,但在中建三局青海省聯社及西寧農商銀行綜合樓項目工地,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場面。來自住房城鄉建設部定點扶貧縣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和湟中縣的16個貧困家庭的16名學徒工正在緊張地忙碌著,有的蹲在地上綁扎鋼筋,有的在混凝土砌塊上涂抹砂漿……
今年11月初,這16位“特殊身份”的學徒工走進了項目工地,肩負家庭脫貧致富重任,接受為期兩個月的建筑技能專業培訓。
青海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總工程師熊士泊介紹說,住房城鄉建設部高度重視定點扶貧工作,將支持定點扶貧縣建筑業扶貧列入定點幫扶計劃,依托建筑業在促進經濟發展、拉動內需增長、增加就業等方面的優勢,將建筑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把建筑產業吸納貧困群眾就業作為重要抓手,助推脫貧攻堅。青海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定點扶貧工作的統一部署,經過多方謀劃協調,在中國建筑業協會等單位的支持下,創新開展技能扶貧的實踐探索。首批16名學員就是貧困村黨支部從貧困家庭動員、選送來的。
“原來以為綁扎鋼筋的活兒挺簡單的,沒想到學了一陣子后,越來越覺得這里面學問多。”來自湟中縣田家寨鎮永豐村的韓永平頗有感慨地對記者說:“我文化程度低,要當好一名鋼筋工,就必須知道鋼筋規格,熟悉下料單,核查圖紙與現場的對應位置。對我來說,確實有難度,但現在有師傅手把手教,我很有信心。”
今年31歲的韓永平身體健壯,臉上帶著特有的高原紅。他告訴記者,因為父母常年生病,家里很窮,自己到現在還沒有娶上媳婦。這次有機會來學習建筑技能,以后就可以掙錢養家了。
據韓永平的師傅王明昌介紹,這些學徒工以前從沒有進過建筑工地,對許多東西聞所未聞,可以說是“零基礎”,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必須更耐心、更熱心、更細心。比如,鋼筋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針對鋼筋擺放如何控制好間距、排距、錨固長度,機械連接絲扣如何擰到位,綁扎間距怎樣做到均勻、順直等技術要點,陸續進行了觀摩學習、基礎教學和現場實操培訓,反復示范、反復講解,確保這些學徒工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從農民到“熟練工人”的角色轉換。
在綜合樓項目地下一層,面目清秀的25歲學徒工熊黎站在師傅旁邊,正在認真聽取砌筑技術講解。熊黎告訴記者,自己來自大通縣的貧困家庭,因為交不起學費,很早就輟學在家,單靠家里的幾畝地根本摘不掉“窮帽子”。現在有了學技術的機會,脫貧就有了希望。
“砌筑工的活兒容易干吧?”記者問他。
“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熊黎笑著回答:“我們不僅要熟悉圖紙與作業面,掌握組砌方法,學會辨識砂漿性能,還要在砌筑過程中控制好平整度、垂直度、門窗洞口位置、尺寸,控制好一次性砌筑高度和頂磚砌筑時間,做到橫平豎直、砂漿飽滿,灰縫均勻。”
“那你學徒期滿后,有什么打算?”記者繼續問。
“公司已經和我們這些學徒工簽訂了協議,只要我培訓合格,愿意留在公司,就可以在這兒上班,每月可以拿到幾千塊錢呢。”
中國建筑業協會副秘書長王秀蘭對記者說,經過培訓合格的這些學徒工,不僅可以帶動自己的家庭脫貧致富,還可以成為建筑企業較為穩定的產業工人,解決困擾企業的用工難問題。這些年輕的學徒工在大型企業學習了技能、開闊了眼界,今后完全有可能回到家鄉,自己組織隊伍承攬工程,帶動一方經濟發展,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火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項目現場,中建三局副總經理李勇說,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鼓勵和引導企業向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作為建筑行業的龍頭企業,公司在這次貧困戶技能培訓中,為學徒工提供了住宿、餐飲等諸多便利,還派出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傳幫帶”。希望今后能為更多貧困戶提供技能學習的平臺和勞動致富崗位。
在項目現場調研的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市場監管司司長張毅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建筑業在脫貧攻堅中大有可為,如果把越來越多的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納入到建筑業來,教給他們一技之長,從“輸血”改為“造血”,建立長效機制,對脫貧攻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據了解,11月22日出臺實施的《住房城鄉建設部定點扶貧三年行動計劃》已經把“推進就業扶貧”作為定點扶貧工作的重點任務,強調要“加強技能培訓,幫助協調對接建筑業、物業服務和環衛保潔等方面就業崗位,幫助貧困群眾就業增收,實現穩定脫貧。”(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