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建工四建公司領導班子“三嚴三實”教育狠抓落實,公司投資近200萬元,由四建物業管理分公司牽頭、樊家村項目經理部負責施工,對東城區東華門西堂子9號院這座晚清年間的危房進行整體修繕,徹底解決了居民的危房問題。目前,修繕主體工程完畢,居民代表將一面題有“知百姓冷暖、系群眾安危”的錦旗送到該公司黨委書記張慶澤手中,感謝北京建工四建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投入巨資為其居所進行了修繕。
東城區西堂子胡同9號院位于王府井大街與東單北大街之間,為晚清年間磚木結構,由于主體結構老化、腐朽等原因,已不堪重負;同時,該平房院面積十分狹窄,居住人數多,還有不少老年人,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私搭亂建,人均居住面積更是每況愈下,存在著重大安全問題,居民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房屋急需加固返修,但是房管所和街道辦事處都解決不了。盡管西堂子9號院屬于北京建工四建產權,然而現在住在這里的居民都不是四建職工,但是作為產權單位,四建公司領導非常重視,多次組織專題會議進行研究討論并進行現場走訪,經過專業公司反復論證確定了修繕方案,先期投入140余萬元,后期又追加了幾十萬元,以使百年舊屋換新顏,體現出北京建工四建作為國有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好風范。
為了改造9號院的百年危房,四建公司這幾年可沒操心。早在2009年,四建物業人員就發現西堂子9號院中的三戶居民的住所已經成為危房,必須進行了一次“大修”,可四建物業往9號院所在地的房管所、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跑了不下七八次,最后房管所答應給修,但是危改費用20萬元卻要居民自己承擔,這幾戶居民家中都有下崗職工拿不出錢呀!四建公司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義不容辭的承擔起了維修責任,籌集資金競標古建施工隊伍解決了這三戶居民多年想解決又解決不了的大難題,并多次聯系協調環衛局和街道辦事處,在小院旁邊新建了公共廁所,順便解決了9號院居民上廁所的難題。而且不管是春夏秋冬,9號院的百年老宅始終是懸在四建物業管理人員頭上的一個“雷”。每年冬季,四建物業分公司都派專人到9號院查看取暖煤爐安裝和自來水管線,以及電線線路,直到發現沒有問題后才放心離去,奔赴下一處平房點。2012年7.21特大暴雨,此時外面大雨如注,雨情就是命令,書記李紅英一名50多歲的女同志,帶領7名四建物業分公司人員組成的搶險小組及時趕到西堂子9號院,抓緊時間幫助未做好防汛工作的居民抬家具、搬沙袋、堵門口,之后又冒雨將4臺水泵安裝好,堵上地漏,盡管大家全身都濕透了,可必須抓緊時間幫助居民抽水,一直忙到22日凌晨2時,確保了西堂子險情得到有效控制,沒有發生老舊房屋坍塌。
這次通過三嚴三實教育,四建公司領導下了狠心投入巨資徹底解決西堂子9號院老舊危房。原本四建公司準備大拆大建,為居民建二層小樓,通過調研得知9號院為前清百年老屋,有歷史文物價值,最后決定加大投入,保持榫卯連接等原有古建風貌,整體修繕,外觀仿古。四建物業分公司和負責施工的樊家村項目部接到此項任務后,積極組織相關人員實地考察,確定首次加固改造房屋為9號院北房五間(涉及住戶五戶)。房屋木質結構嚴重腐朽,屋面瓦風化嚴重,墻面滲漏潮濕,這難住了項目部的技術人員。雖然樊家村項目部有多年老舊小區改造加固經驗,但是老舊小區均為現代房屋,建設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混平屋面結構,而對于有上百年的磚木古建筑,項目部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他們根據公司確定的以仿古修復為原則,項目部技術人員積極組織、深入研究,通過與多方專業人士咨詢,于2015年8月初步制定了兩套方案,經過多方商討最終決定執行方案二,即拆除屋面面層、覆土層及望板層,保留原結構主坨、檁條,局部更換,木柱下部采用墩接工藝。8月下旬,項目部又為彌補技術經驗的不足,專門組織技術人員及施工人員到北京市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河北易縣清西陵修繕工地實地參觀學習,并走訪北京多條老胡同,制定完善細化方案,為順利開工做好充分準備。
西堂子9號院的改造修繕工程于9月4日正式開始,物業分公司和樊家村項目部從木質結構柱的墩接加固、坨檁的榫卯連接、仿古瓦砌筑等傳統工藝到望板45度斜接、望板上加鋪鋼板網混凝土墊層、SBS防水卷材層等現代工藝,每一道工序,無論大小,均從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精益求精,盡善盡美,既對傳統工藝有所傳承,又發揚了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的結合,目前工程已完成主體結構和外觀仿古修繕工作,預計該修繕工程將于11 中旬全部完工。(供稿人 崔瑞清 邢真 劉佳 王作柱)